進入11月以來,新疆北部、內蒙古中東部、河北北部等草原牧區頻繁降雪,局部地區達到大到暴雪級別。18日開始,這些地方還有東北三省,都有降雪或雨夾雪。北京一周多前就下過小雪,20號上午,帝都居民也領略到了大雪紛飛的場景。據預報,周六、日兩天,北京將有大雪,華北東北部、東北南部將有大到暴雪。
下雪雖然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雪景,但眾所周知“霜前冷,雪后寒”,下雪天必然涉及到御寒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有人喜歡在冬天喝點酒來幫助御寒。一位女性朋友就說,近期的愿望,就是在下雪的晚上,找個有落地窗能看景的地方,跟朋友喝一杯。雖然她的想法有點小資文藝范,可相信她也在潛意識里認為,冬天喝點小酒會暖意融融。
那么,喝酒究竟能不能御寒呢?或許有人馬上就會告訴我,“喝酒御寒,越喝越寒!”理由不難從書上找到:酒精能刺激身體表面的毛細血管,使血管膨脹,血液加速流動。在酒精的刺激下,人體肝臟等器官儲存的血液也會流向身體表面。“熱血”流向皮膚,會產生發熱的感覺。然而這只是暫時現象,因為身體散熱速度加快而付出的熱量,比酒精供給的熱量還要多。受酒精刺激的血管不能及時收縮,防止血液向外傳輸熱量,身體的熱量在大量丟失后,人會感到更冷。因此,飲酒御寒,不僅起不到御寒功用,反而易使人出現感冒、凍傷等癥狀。
這“喝酒御寒,越喝越寒”的說法,究竟有沒道理呢?不能說完全不符合科學。但是,如果把這樣的說法當“圣經”,就有點荒唐可笑了。因為大多數人冬天喝酒,并非只是酒精刺激“供暖”,然后身體散熱付出更多熱量。難道你是站戶外雪地里,吹著西北風干喝酒嗎?事實上,大多數人在冬天喝酒,不會像紅軍過雪山時那樣喝(嚼兩根辣椒),也不會像一些俄羅斯酒鬼在街頭拿著酒瓶子喝,而是在室內,就著熱乎乎的菜肴包括能量豐富的肉菜喝酒,而且還有熱茶水,是不是?所以,完全不用擔心什么“身體散熱速度加快而付出的熱量,比酒精供給的熱量還要多”。在真空里思考和發言的磚家,他們的話不可輕信哦。
郁達夫有篇著名散文《北平的四季》,里面曾提到冬天喝酒幫助御寒的情景。他這樣寫道:北平寒風刺骨的節季……在簡陋的(四合院)房屋之內,你只教把爐子一生,電燈一點,棉門簾一掛上,在屋里住著,卻一輩子總是暖燉燉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樣子……若是喜歡吃吃酒,燒燒羊肉鍋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夠割舍;酒已經是御寒的妙藥了,再加上以大蒜與羊肉醬油合煮的香味,簡直可以使一室之內,漲滿了白濛濛的水蒸溫氣……是不是很讓人向往?
而遼寧女作家張月瑛的一篇散文《狗肉蘸鹽花下酒》(刊于《散文百家》雜志),寫的冬日農家就著狗肉喝酒的場景,更加生動感人:那鹽花,必是大粒海鹽,酒是鄉村小燒鍋燒的,原料是本地地道的紅高粱,純正的高粱燒,60度,在酒窖里蹲了三年多,味香……人在炕上嘮嗑,外屋的大鍋里咕嘟咕嘟地烀著狗肉……吃狗肉,喝燒酒,里外發燒。這樣的夜晚,炕也借光發燒了,還有這樣的一個農家,在北方滴水成冰,天寒地凍的冬天,皆因狗肉的緣故,顯得異常溫暖。
作者簡介:李清,江蘇揚州人,媒體人,佳釀網專欄作者,酒文化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