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滲透從未間斷,誰都無法預知下一個處在風口浪尖的行業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革,而近來各大酒企也紛紛擁抱這一風口,寄希望能給這一傳統行業插上翅膀,可以說這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招棋。而最近,官方智庫的一位研究員在一次會議上也表示,中國酒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這樣的大趨勢是躲不過的,而在受到沖擊的同時,也給酒行業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動力。
酒企紛紛“觸網”
目前,很多啤酒企業都已在京東、天貓、一號店等上開店。未來,啤酒企業通過網上銷售將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補充渠道。有業內人士表示,把互聯網當成網上大超市,符合互聯網規律的定制產品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啤酒,很多啤酒企業都在用互聯網思維釀酒。例如去年8月,貴州茅臺出資2500萬元與茅臺集團等一同設立了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以此為契機力圖構建起企業、產品、經銷商、消費者之間的大數據庫服務市場,并且利用自身龐大的“地網”資源(2000多家經銷商)進行配送銷售。此外,茅臺還入駐了天貓、阿里巴巴和工行融e購等平臺,搭建新的銷售渠道。除此之外,其他的酒企如五糧液、洋河、山西汾酒、瀘州老窖和古井貢酒等也或與電商平臺開展合作,也或通過O2O平臺等形式“擁抱”互聯網。
不過,我們中晉基金認為與其他行業相比,作為傳統行業的釀酒業,目前其與互聯網結合度并不太高,而且酒企 “觸網”時間較短。2014年全國酒類電子商務銷售額僅占酒類產品總體銷售的1.04%。譬如青島啤酒,根據其2014年的公司年報顯示,青島啤酒當年營業收入為290.49億人民幣,啤酒的銷售量同比增長5.2%,而全年青島啤酒在淘寶和天貓的官方旗艦店營業總額僅為1500萬元。而另外一組公開數據顯示,2012至2014年,在淘寶和天貓上,啤酒的銷售額僅占酒類產品銷售額的4%-8%。
與電商融合是一大挑戰
中晉基金認為,對于處在發展轉型期的酒企而言,涉足電子商務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必然面臨人才上、品牌上、經驗上、利益上等一系列問題。根據最新調研,大多數酒企缺乏精通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相關人才和知識儲備。我們不難發現在“互聯網+”的風潮下,可怕的不再是同行之間的競爭,對電商之路的外行才是為何糾結的原因。很多企業會擔心,投入巨大精力發展電商,萬一結合得不好,傳統主業反而因此落下,反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此外,一旦走上電商之路,原來的價格體系和傳統流通競銷方式勢必和線上的發生沖突。白酒、啤酒等等到了網上,很可能會沖擊原來的線下價格體系。原來和上千家的經銷商的固有利益關系,在新的電商平臺上線后,必然會由此產生巨大的利益沖突。如何調整這樣的利益關系,是否會產生相關的“后遺癥”,這對酒企而言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有行業資深人士認為,走電商之路“互聯網+”什么都可以,但不能加的就是傳統思維和既得利益。在“互聯網+”的大浪潮下,酒企聯合電商能否成為行業的新常態,還需進一步觀察。另外,如何做好線上線下的互動,把互聯網營銷做得更富有創意,也是啤酒企業需要注意的問題。青島啤酒就在世界杯期間推出線上其定制的高端足球罐啤酒。我們認為很多酒企目前發展電商合作或搭建自有電商平臺只是一個試水的行為,一方面其投入并不太大,另外一點是傳統的銷售模式很難被顛覆,要重新構建利益鏈條并打破地域性保護的難度非常之大。
在競爭越發激烈的市場情況下,整個酒類行業面臨發展轉型是個不爭的事實,但“互聯網+”能否成為一根脫穎而出的救命稻草,目前還不好判斷。這其中隱含的戰略意義或者說為了吸引資本市場的眼球這種成分,不免有迎合市場炒作主題的嫌疑。我們中晉基金對酒企投身“互聯網+”能否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表示謹慎樂觀。但酒文化依然有淵源的民眾基礎,在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中,我們相信具有長期品牌價值的酒類企業依然是中長期看好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