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耐心,誰就沒有智慧。
——薩迪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證明,如果不經歷磨難,名酒企業若想形成強大的競爭力的模型,是難以想象的,而名酒企業競爭力模型的形成,不得不從1997年發生的“標王事件”開始。
“秦池標王”事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酒業發展的重要一站,因為在1996~1999年之間,中國釀酒產業經歷了一段熔斷式的陣痛,秦池標王事件不過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中的一個側面而已。而在那個時代,“白酒夕陽論”普遍流行,歷時長達15年之久。但正是這一次“熔斷”,白酒產業絕處逢生,從夕陽產業的陰霾中走出,從而搭上了黃金十年的時代快車,然后在新的一輪經濟轉型升級中快速適應,并開啟了完全自主發展的新時代。
1994年11月2日,在首屆中央電視臺廣告競標中,山東孔府宴酒廠以3079萬元奪得1995年“標王”桂冠;1995年11月8日,山東秦池酒廠以6666萬元取得央視第二屆標王;1996年11月8日,山東秦池酒廠又以3.212118億元天價衛冕“標王”成功。孔府家、孔府宴和秦池先后利用電視廣告打開全國市場,開啟了白酒行業“廣告酒”時代,在當時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標王”是中國白酒營銷行為的一次大膽嘗試。當時有人形象地比喻說,早上開進央視一輛桑塔納,晚上開出來的就是一輛奧迪。直到1997年的轟然倒塌,業界才開始認真反思,而且這種反思長達十年之久。
但中國酒業為什么會有標王事件的發生?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的生產力逐步解放,但多數商品依然是供不應求,其中就包括了酒。到了1989年市場經濟進一步放開,白酒的潛能快速釋放,當好縣長辦好酒廠,各地興辦酒廠蔚然成風。而當時濃香型白酒成為行業的第一個市場風口,從西南的川黔名酒帶到東部地區的蘇魯豫皖,從西北邊陲的新疆到北部的內蒙和東三省,濃香型白酒如雨后春筍般驟然崛起。在短短10年,白酒產量遽速擴張,迅速飆升到了超過801萬千升的規模,供需關系立時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市場競爭開始加劇。如何營銷創新并快速打開市場?投放廣告成為當時普遍的首選。
當時出現的廣告平臺不止央視一個,廣告形式不止電視廣告一種,而到央視投放廣告的酒企也不止秦池一家。標王事件之后,白酒企業在央視投放廣告的力度實際上有增無減,但卻罕見再有“標王事件”。
如果回望1997年前后的這場釀酒產業的“熔斷”,你會發現“標王事件”被社會公眾廣泛熟知,是因為媒體的曝光度較高,實際上此時的白酒產業正在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變局,而企業的沉浮仿佛早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