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五糧液又將“混改”提上戰略日程。而就在幾天前,我參加的一次行業年度評選討論會上,茅臺和衡水老白干這兩個行業領袖和區域豪強領銜的“混改”大戲,也成為評委最為追捧的年度事件。
“混改”并非新鮮事物。之所以十八大三中全會強調的是“新一輪混改”,自然是因為“舊幾輪”不成功的緣故。關于這一點,經濟學家們近期都在眾口一詞地提醒著國企頂層設計者和私企決策者們,這一輪“混改”必須建立在修正以前問題的基礎上,否則不僅難以成功,甚至有可能付出代價。《中國經濟周刊》在一篇題為《“混改”新傳》的文章中就將過去的“混改”問題一一列舉,甚至明確地提出,過去的很多“混改”,只是為了解決國企高管的“拿錢”問題。
本人絕非企業私有化的反對者,更加不是名酒國企民營化的反對者。之所以現在跳出來不和諧,只是在“混改”主旋律即將奏響之前,想要弱弱地提醒行業一句:“混改”不是解決目前白酒產業困境以及企業問題的靈丹妙藥,更不能試圖給一些不清不白的經營投機行為戴上“混改”的帽子而使其名正言順,逼格上升。
我的核心觀點是,中國白酒產業,包括領導品牌在內的所有企業,需要解決的關鍵不是私有化問題,而是現代化問題。
在過去的十幾年到二十年間,不少企業致力于體制改革,有位列產業領袖集團的劍南春,也有擁有國家級名酒這樣“不可再生資源”的區域豪強宋河、寶豐。但我們不難發現,改革者并未領先,劍南春長久的平淡,而曾比洋河更有優勢的宋河如今已無法與前者相提并論。反倒是茅臺和洋河,稱得上過去十幾年白酒快速發展的最高成就代表者。我們看到的不僅不是體制優越帶來的推動力,反而更多地能品味出國有體制背后的權力意志給它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支撐價值——這不一定正確,但這絕對是現實。從洋河身上,我們還能看到的就是現代化能給這個傳統深厚的產業帶來怎樣革命性的進步。
引申來說,在中國大經濟環境總體還無法擺脫政府控制,從而不能建立充分健全的市場規則體系的形勢下,像白酒這樣承載著民族文化遺產維護使命的產業,或許國家意志參與決策有它相當正面和積極的意義。
不久前茅于軾先生曾經公開表達這樣的觀點:“如果不能完全與政府脫鉤,混合所有制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前些年幾乎所有啟動了體制改革的企業都面臨過一個尷尬的狀況,那就是品牌所有權的問題,比如劍南春、郎酒等等。即使歷盡艱辛,貌似已然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宋河、寶豐,現在看來在這個問題上也不是那么坦然和底氣十足。
這不是白酒一個行業的問題,放眼業外,在同仁堂、王府井、云南白藥這樣承載著民族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字號(我這里特指真正意義的老字號,不是獲頒的某個牌子)還沒有品牌私有化的先例。即使在像“八大祥”這樣曾享譽全球的品牌紛紛消亡,也不能改變。在中國近百年來歷史變遷中,一些這樣的品牌已經無法認祖歸宗,而只能視之為“公共財富”,以“國有資產”的方式予以維護。這種情況下,任何將其據為己有的行為都將承受不可預計的風險。白酒行業這方面的故事,對《總裁參考》的讀者們而言,不必贅述。
白酒行業和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考驗,這個時候,尤其是領軍企業如果過度將精力資源依附于一個需要漫長縝密,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解決方案,我個人認為是不明智的,也是危險的。
經營的問題還是回到經營本身去解決,直面那些曾被我們忽略的本分,比如產品品質的提升,比如生產技術的進步,比如現代管理的構建……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