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微信朋友圈中流傳著一篇名為《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的區別》的文章,引起了葡萄酒相關專業人士的關注。該文作者對中外葡萄酒進行對比,認為國產葡萄酒在葡萄品種、釀造工藝、葡萄酒法律、葡萄樹種植和釀造技術6個方面上,與國外酒存在著不同,措辭直指國產葡萄酒在生產環節上落后、落伍、無科技含量。
首先,這種“國產葡萄酒的品質不如外國酒”論點,就是相當荒謬的。國產葡萄酒中有許多優秀的產品代表,在去年8月份舉行的“2014年華夏酒報國際葡萄酒大賽”上,11位國內外頂尖葡萄酒專業評委組成評審團,曾對160多款國內外葡萄酒進行盲評,根據色澤、澄清度、香氣、口感等標準來打分,最終5款優秀國產葡萄酒品牌拿下了5個金獎,擊敗了來自智利、澳大利亞、德國、美國、匈牙利的多款參賽進口葡萄酒。
其次,該文中的觀點“實在有失偏頗”,一味推崇國外貶低自己,有傳播不真實信息、顛倒黑白、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例如他說,“進口酒用的是釀酒葡萄,具有豐富的營養,國產葡萄酒選用的食用葡萄,有令人難以接受的特殊氣味”、“國產葡萄酒用的是食用葡萄,需要人工加入糖或酒精,喝完以后容易上頭”、“國產酒幾乎都用同樣的流水作業方式生產,99%的酒不經橡木桶陳釀,更無窖藏,裝瓶后立即上市,加之不合格原酒,酒質無保障”、“中國葡萄酒法律沒有落到企業執行”、“國產酒葡萄由農民分散種植”等,被專業人士斥為“不經之談”、“存在著可笑的常識性錯誤”、“沒有一個專業人士的邏輯和道德”。
我們承認,葡萄酒是舶來品,中國葡萄酒工業基礎起自近代,相對薄弱。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重視葡萄酒產業鏈帶來的連鎖效應,一個當代的葡萄酒工業發展大圖早就展開:十大中國葡萄酒產區燦若繁星,以張裕領銜的國產酒品牌代表正在走向世界,國外葡萄酒巨頭頻頻垂涎國內酒莊。我們據此有何敢以妄自說技術落后、“酒質不保障”?
為此,記者在近期專訪了三位分屬葡萄酒不同領域的最具發言權人士: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著名葡萄酒專家、國際評酒會裁判郭松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葡萄酒科技發展中心副教授戰吉宬,從行業協會、專家判斷和學者研究三個角度,談一談國產葡萄酒的自有優勢。
王祖明:這是一種不顧實事的“顛倒黑白”
記者:請問您對《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的區別》這篇文章的論據和論點怎么看?
王祖明: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混淆視聽的說法。首先,當前國內除個別產區的企業使用我國特有的葡萄品種外,其他葡萄酒產區的企業,釀酒用的都是跟歐美國家一樣的釀酒葡萄品種,這都是事實。我們葡萄酒企業的釀造工藝和裝備技術,不但不落后國際水平,而且有不少是走在最前沿的,是最先進的,我們的葡萄酒人才也是濟濟一堂,有的是從國外回來的,也有很多企業聘請國外釀酒師。我國釀酒葡萄種植中確實有大批農民,但他們都是納入葡萄酒企業統一管理的。此外,葡萄酒法律也在執行中,各地都有相關法規輔助,無序競爭一說實為無稽之談。再如,說國產酒都采用流水作業方式釀造,外國酒是莊園管理式的,更是大謬。規模大小,只是葡萄酒生產的不同形式,美國、澳大利亞既有酒莊,也有采用大工業化生產的葡萄酒,法國波爾多同樣也有工業化生產的產品。以這樣的虛假知識混淆視聽,著實無力。
其次,世界上各個產區的葡萄酒,都受限于自然條件,互有利弊。因此,但凡是懂葡萄酒的人,都不會把波爾多和勃艮第放在一起生硬比較,因為他們各有各的特色,不能說哪個好,哪個不好。葡萄酒的特殊之處就是在于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你可以不喜歡某一款酒,但是不代表這款酒不好,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最后,我也跟很多人聊過,如果在國產、法國舊世界和新世界幾類酒中讓消費者盲品的話,可能很多人不會選擇法國舊世界的酒。因為根據中國人對口感的喜好,很多剛接觸葡萄酒的人會不喜歡進口特別是舊世界酒的口感。但是為什么平時還是法國酒最受歡迎呢?主要是因為法國葡萄酒經過多年的推廣,其歷史、文化、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是,也不可否認,在進口葡萄酒的消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中國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和好面子。
不可否認的是,各葡萄酒舊世界或者新世界國家確實有一些非常不錯的酒,國產酒從整體來說也與國外有差距。我國葡萄酒工業起步晚,發展時間較短,特別是一些新的產區,會面臨很多新問題。但有些國內酒莊已經有了一定生產優秀產品的實力,這個不光是國內的專家,包括國外的專家都覺得驚喜和認可,我們各產區都有不少酒莊生產的酒,已經完全可以和國外的酒在一個平臺上交流,自有其優勢和魅力。
記者:為什么這樣流言式、不專業、詆毀國產葡萄酒的文章能得到大范圍的傳播?企業應該怎么彰顯國產葡萄酒的優勢呢?
王祖明:國內很多消費者對葡萄酒了解少,了解少就容易偏聽偏信被誤導。我們從協會的角度,力所能及地通過各種方式教育消費者,讓消費者了解到葡萄酒知識。
我認為,我們與外國酒之間最大的差別,其實是在產品特點上還有些差距。對于葡萄酒產區而言,能根據本產區的自然條件,選擇適合地域種植的葡萄品種很關鍵。如果能選到比較適合的甚至表現好的品種,而且技術能跟上,做出自己的個性,那么就會釀造出一個別的產區沒有的酒。
另外,要改進我們的推廣模式,加強和消費者的交流,把酒介紹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真正了解國產葡萄酒。企業和消費者要面對面溝通,有溝通消費者才會了解葡萄酒,并喜歡上國產葡萄酒。
郭松泉:三大特色葡萄絕世獨立
記者:您當下在全國積極推動“中國葡萄酒教育”課程,您對這種詆毀國產葡萄酒的言論怎么看?
郭松泉:對于此類言論,其實不要理它,螳臂擋車而已!
記者:您對國產葡萄酒的產業優勢,有什么樣的見解?
郭松泉:中國葡萄酒產業有著自身的產業魅力。產業中有3種特色葡萄,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開發,因為這些獨有的特色品種,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意味著我們的絕對優勢。
記者:請問是哪三種葡萄?
郭松泉:第一種是刺葡萄酒。全球范圍的野生刺葡萄資源為我國所獨有,向北延伸至陜西南部,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武陵山脈、羅宵山脈、武夷山脈等地。現在在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當地政府和企業正在琢磨怎么發展刺葡萄酒。當地人認為,刺葡萄鮮食、釀酒兼用,它的開發,無疑將為我國南方釀酒葡萄及產業發展開辟新天地。
第二種是毛葡萄酒。我國野生毛葡萄主要分布在廣西區域,并集中分布在羅城和都安。野生毛葡萄在生產工藝上具有“一高一低一強”的特點,即酸度高,糖度低,抗氧化能力強,這就決定它在釀造工藝上與其他葡萄品種有一定的區別。
第三個特色品種是山葡萄酒。它主要位于吉林省柳河縣,現在全縣通過QS認證的葡萄酒企業有19戶,可生產甜酒、冰酒、干酒、露酒、爽口起泡酒和無醇葡萄酒等六大系列、20余個品種,年生產能力近11萬千升,品牌有紫隆山、清木園等重點龍頭企業。
彰顯國產葡萄酒優勢,葡萄酒企業應從長遠角度去考慮,從企業實際和市場差異化方面考慮產品結構,從葡萄原料、地域條件去考慮產品特色,鼓勵差別競爭,減少同質化的惡性競爭,進而形成產區特色與規模,打造行業突圍之路。
戰吉宬:國產葡萄酒有一定優勢
記者:請您談一下當前國產葡萄酒的國際競爭力優勢。
戰吉宬:目前,全世界的葡萄酒生產已經過剩,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都把目光都集中在中國,中國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目前市場潛力最大的一個國家。
從國內市場占有率來看,中國葡萄酒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從2002年達到高峰之后,逐年下降,現在基本上在80%多,從金額上來看,這個趨勢就更讓人擔憂,國產葡萄酒下滑到50%左右,跟國際上進口葡萄酒在中國的葡萄酒金額,幾乎是相同。
記者:您認為是什么削弱了國產葡萄酒的競爭力,是否是生產環節所導致?
戰吉宬:我們做過很多問卷調查,包括面對面訪問、郵件、微信,微博調研。我們提取了影響競爭力的五個因素:包裝、價值、質量、口碑、服務。
我們公布一下對普通消費者的調查結果,我們問消費者哪些因素最重要,結果,消費者認為葡萄酒的質量是最重要的,但是同時認為中國葡萄酒最劣勢的因素也是質量,優勢因素是價格,這是消費者的認為。
然后,我們讓受調研消費者公開品評五款酒,價格是一樣的,它們分別來自中國、法國、意大利、美國和澳大利亞。消費者把最后一名投給中國葡萄酒,法國居首。然后我們再讓他們進行一輪盲品,結果出現了想不到的一幕:第一名成了澳大利亞,中國排在第三,高于法國和意大利。也就是說在口感偏好上,中國葡萄酒的感官品嘗,不比法國貨意大利差。
記者:沒有證據說明是我們的生產環節,導致了我們競爭力的削弱,那請問我們在產品上有什么優勢?
我們隨后又對這些酒進行了化學分析,想看看到底是哪些因素讓中國消費者對它的口感產生這樣一個偏好,通過大量的化學分析發現,在這里,權重排名相關性最高的是糖、酒精度和甘油占比,它們給了消費者比較甜的口感。
我可以總結一下,中國葡萄酒的競爭力水平低,還處于成長階段,但在口感甜度和價格上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