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以白酒消費為主的國家,葡萄酒的生產和消費一直處在很低的水平。新中國成立時,葡萄酒的年產量還不足200噸,直到1966年產量才超過1萬噸,1980年的年產量首次超過5萬噸。在這之后,我國的葡萄酒工業進入相對較快的發展階段,1981年超過10萬噸,1984年超過15萬噸。從1985年起到1993年的九年中葡萄酒的年產量均在25萬噸左右(1988年最高達到30萬噸)。1994年為調整我國葡萄酒產品結構,促進葡萄酒產品質量向國際水平靠近,頒布了含汁量100%的葡萄酒產品國家標準和含汁量50%以上的葡萄酒行業標準,同時要求取消含汁量50%以下葡萄酒的生產。其后,葡萄酒年產量有所下降并保持在20萬噸左右,但是含汁量100%和50%汁以上的優質葡萄酒數量有較大增長。我國葡萄酒業仍處于前期起步和成長階段,在整個釀酒行業飲料酒總產量(約3000萬噸)中葡萄酒僅占到1%的份額,在世界葡萄酒總產量中也只占到1.1%的比例。
近年來我國葡萄酒工業發展迅速。全國第五次工業普查結果顯示,1995年底我國共有葡萄酒企業240多家,估計現有葡萄酒廠總數在500家左右。從目前葡萄酒的行業結構看,企業小、生產分散是最突出的特點。全國葡萄酒企業的平均年生產能力還不足2000噸,年產量在1000噸以下的占70%左右,1000-5000噸的企業約占20%,5000噸以上的企業只有10%。目前,產量過萬噸的企業已有張裕、長城、王朝、威龍、華夏、豐收、通化等7家。
1995年前后,隨著對釀酒葡萄原料需求的增長,我國境內大量引進、栽培了適合釀造紅、白葡萄酒的世界釀酒葡萄名種苗木,迅速擴大了釀酒專用葡萄種植面積,法國紅酒產區 法國紅酒分級,為我國釀造高檔葡萄酒奠定了原料基礎。2001年全國葡萄種植面積近500萬畝,釀酒葡萄種植面積也增加到72萬畝,其中已結果和進入豐果期的約40萬畝左右。全國正在形成吉林通化、環渤海灣、懷涿盆地、甘肅武威、黃河故道、寧夏銀川、新疆吐魯番石河子、云南彌勒等葡萄栽培區域。國際著名釀酒葡萄品種,如赤霞珠、品麗珠、梅鹿輒、霞多麗、雷司令、貴人香等已占我國釀酒葡萄栽培面積的80%以上。大部份葡萄酒企業都已建立了自身原料供應的保障體系,德國紅酒 軟木塞,我國葡萄原料己向區域化、基地化、良種化、規范化的模式發展。
目前我國葡萄酒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已經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內主要葡萄酒廠的釀酒設備,如葡萄破碎機、果汁分離機、硅藻土過濾機、板框過濾機、全自動葡萄酒灌裝生產線等,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有的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1995年以前我國葡萄酒的產品大都是甜型葡萄酒,產品葡萄汁含量低,通過近幾年調整產品結構,已形成以全汁葡萄酒為主的產品結構,其中干型、半干型葡萄酒已占總量50一60%。在干型酒中,干紅葡萄酒約占80%,干白葡萄酒約占20%,高檔次產品品種日益豐富,除已有國際公認的高檔單品種葡萄酒外,高檔起泡葡萄酒、年份酒、產地命名酒也相繼出現。
葡萄酒消費市場在中國的培養經歷了很長的時間,1995年以后的葡萄酒熱可以是一個真正的開始。目前的消費群體主要是高收入階層和年輕人,消費區域集中在廣東、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與白酒、啤酒等其它酒種比較,葡萄酒的市場占有率有一定提高,在消費者中的普及率還不是很高。
我國葡萄酒的進口情況,從1995年至1998年增長最快,要紅酒 紅酒知識,1996年進口量達5930噸,1997年達39670噸,是1996的6.7倍、1995年的51倍,1998年持續增長,達到49840噸,2002年進口量33405噸,同比增長6.56%。國內葡萄酒的出口量一直沒有大的增加,每年僅有4000噸左右,最近三年出口量呈下降趨勢,2002年進口量3920.4噸,同比減少5.53%。
我國政府一直鼓勵葡萄酒業的發展,1987年原國家經委、輕工部、商業部和農牧魚業部在貴陽聯合召開了全國釀酒工業增產節約工作會議,提出了"四個轉變"的方針,即“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水果酒轉變”。1998年春節,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到京郊延慶縣給老百姓拜年時,倡導人們多喝一點果酒。在2002年12月北京召開的“中國葡萄酒業前景研討會”上,國家經貿委行業管理部門提出:重點發展葡萄酒、水果酒,積極發展黃酒,穩步發展啤酒,控制白酒總量,加快優質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及啤酒大麥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