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來看,2016年行業環境并不被業內人士所看好,加之一個炎熱的夏天,上半年出貨均較慢。轉折點出現在年末,接踵而至的訂單令那些由于夏季庫存大而沒有為冬天補貨的經銷商措手不及,竟在年末旺季紛紛出現斷貨的罕見情況。
了解去年大環境之后,本人將從幾大主要葡萄酒進口來源國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入手,為您詳細剖析2016中國進口葡萄酒狀況。
寫于文前
本文的參考數據來自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以及智利政府的出口商共享數據。據我所知,智利政府是唯一一個有出口商共享數據制度的國家,他們所提供的數據既引證了中國海關統計數據,也可以從當中洞悉個別進口商的業務情況。
其次要說明的是,中國海關在葡萄酒方面的統計數據簡單分為“2升或以下”和“2升以上”兩個類別,行業內一般把“2升或以下”定義為“包裝酒”,“2升以上”就是散裝酒,這樣的分類其實對軟包裝酒不公平,但暫時來說軟包裝并不是我國市場的主流,待日后出現嚴重偏差的時候再研究吧。
深度解析
2016年中國的“包裝酒”(“2升或以下”的)總進口量連續兩年雙位數增長,比起2015年多出21%,達到5,325萬箱(以9L一箱計算),在市場普遍不樂觀的形勢下,可以說是一個驚喜。
至于進口金額,則達到21.86億美元,增長17%。這個數據說明葡萄酒每瓶的價格在下降,平均下降了4%,但這也可能反映了美金在2016年呈現強勢,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在同一時間內也是大約下降了3%,使得歐元計價的葡萄酒顯得更為實惠。
主要來源國
我國進口葡萄酒主要來源國是: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智利和美國。
這六個國家中的三個國家2016年銷量同比增長低于總體,但在全球市場普遍不景氣下的大環境下,也總算是在中國有所交代,其2016年同比增長率分別是:法國(15%)、意大利(14%)、美國(-3%)
另三個國家銷量同比增長超過總體,算是大贏家,其2016年同比增長率分別是:澳大利亞(40%)、西班牙(32%)、智利(23%)
接下來,我們分別對幾個主要來源國的表現進行逐一分析:
法國:保持平穩
法國在過去五年都維持4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國市場占最高分額的出口國,曾在2011年占到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在16年卻下降到40%的邊緣。
盡管2016年銷量仍保持15%的增長,但也是“落后大市”,平均價格下降了3%,每箱(9L)下降到41美元,如果同時考慮同期歐元兌美元的匯率下調幅度,總算是保持平穩。
意大利:低大于市
意大利酒的進口量波動較大,2013年增長54%,在普遍形勢大好的2015年,反而下降36%;盡管在2016年從拾升軌,銷量同比增長14%,卻“低于大市”,市場份額也從2014年高峰的12%,跌倒只有5%,排在五大對華出口國之末,也是當中份額唯一是單數的國家。
價格方面,在4年的時間里,平均價格卻從28元,漲到40元,是歐洲酒中罕見的增長。我記得以前市場上很多低端的意大利酒,甚至是軟包裝的,現在卻好像突然消失了,低端的意大利酒跑到哪里去了?有人說是去了法國改頭換面,變成“歐盟餐酒VCE”了,但這些說法暫時無法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