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結束了,回顧酒業這一年,大多數酒業人都會說是最艱難的一年,不管從國家宏觀經濟環境還是厲行節儉的政策,基本面都沒有大的變化。實際上,酒業的低迷很多人都歸怪于行業的大環境,在11月,酒行業15家上市公司三季度數據顯示,除個別品牌外,包括茅臺在內,營收與利潤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還有大部分二、三線酒企,都陷入集體低增長和負增長態勢。
冬天到了 ,春天還會遠嗎?2015年是繼續探底,還是有所回暖?也在近期成為業內關注的熱議和焦點。筆者認為:探底不探底,要有衡量的標準,在我看來無非是用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
價格探底:一線產品價格不再落,市場維持平穩。作為白酒風向標的五糧液,在日前召開的1218經銷商大會上表明,五糧液三大產品價格不變,2015年52度五糧液將保持609元出廠價不變,1618價格不變,五糧液在200元以上價位段進行品牌清理,而茅臺在計劃內價格819元不變。當價格不再降的時候,說明到了價格的探底,也說明價格將會有反彈的機會,市場就能穩定。二線酒業也在站穩腳跟,調整自己的產品到適合自己的市場位置上,最終地域性產品不再盲目擴張,被收購或者多元發展。
渠道探底:所有的產品都是通過渠道來銷售的,面對碎片化的銷售渠道,每個渠道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都知道傳統渠道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以電商為主的酒仙網、1919銷售平臺等都已具備了強大的影響力,這也說明渠道的變遷已經探底。
消費探底:消費者的理性消費促使大眾親民產品持續熱銷,各酒業公司在調整期也大量推出了親民產品,這都是為了和大眾消費者接軌,當然這一變化中消費者也理性的接受了親民產品,促使三公消費轉變成了自己的剛需消費。如陜西熱銷的光瓶375,致使各企業都在品質上下功夫,營銷上下功夫,使得這個品牌在陜西份額大增,這些都足可看出消費者的理性消費已經探底。
縱觀國內一些銷售數據,一些公司已經出現“回暖”跡象。如沱牌舍得在營業收入方面,今年一季度降幅為24.04%,半年報降幅收窄到3.19%,第三季度則實現了1.53%的增長。再看本地市場上的西鳳酒6年、華山論劍西鳳酒10年、國花瓷西鳳酒、太白酒業、博大瀘州老窖頭曲、還有咸陽的金醇古酒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可以說,回暖跡象已經體現在了具體的企業和產品身上。
也有專家預言:2015年是白酒抄底的最后機會,一些業外機構和白酒行業中的一些領軍企業,已經開始著手白酒并購事宜,而動手的時間基本上都選定2015年。洋河、瀘州老窖、五糧液、老村長等企業,都有明年并購的計劃。
我認為:已經跌至谷底的行業,即使是差的企業,經過兩年的調整也基本到底部,從明年開始,一、二、三線的龍頭企業業績將開始向好。
所以說,探底的時候,是發展的最好時機,是做大自己最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