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進口葡萄酒增長的勢頭不減,不斷擠壓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國產葡萄酒產量已經連續4年下滑。另一方面,隨著消費升級和葡萄酒行業調整的不斷深入,很多人士預言,中國葡萄酒市場將迎來井噴。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葡萄酒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何時能夠迎來真正的春天呢?
國產葡萄酒依然占據主流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國產葡萄酒產量113.7萬千升,同比下降1%,自2013年以來連續第4年下滑。與此同時,2016年我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6.38億升,同比增長15%;其中瓶裝葡萄酒4.81億升,同比增長21.8%。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葡界論壇”上,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趙禹認為,雖然從海關數據看,進口葡萄酒增長依然較大,但這并不完全代表進口酒在中國的消費額也在同比例增長。近幾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酒類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酒類流通行業影響巨大,很多流通企業由于利潤受到影響,紛紛調整商品結構。
由于葡萄酒消費需求潛力巨大,這些流通企業在調整商品結構時增加了葡萄酒,其中進口葡萄酒又是多數流通企業的首選。據估算,進口葡萄酒經營者數量比3年前增加至少10倍,這也導致了渠道庫存明顯增加。所以,僅從海關增長數據并不能證明進口葡萄酒市場份額就大幅度增長了。
“國產葡萄酒近幾年的產量雖沒有增長,但據我在一線市場調研來看,其市場份額是穩定的,依然保持在70%左右。國產葡萄酒在進口葡萄酒的擠壓下,十分努力,不論產品質量還是市場建設還是營銷能力和水平,都有較大提高。尤其一些二三線的品牌,這幾年的表現可圈可點。”趙禹如是說。
“走訪一線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如何能了解國產葡萄酒和進口葡萄酒的實際狀態?”趙禹表示,很多進口商也感覺壓力大,原因在于雖然產品布局到終端市場了,但是真正消化掉的并沒有太大幅度的增長。另一方面,近幾年一些白酒廠商為了應對市場競爭,也增加了葡萄酒這個品類,進口葡萄酒是其首選,從而也造成了進口葡萄酒數據的增長。
進口葡萄酒給中國葡萄酒產業包括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包括消費知識普及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此外,從品牌的角度來講,國產葡萄酒更有利于塑造品牌,進口葡萄酒因為紛繁復雜,在品牌塑造上的投入有限,想在品牌方面打出影響力應該是很難的。這就使國產葡萄酒有了更多的機會。趙禹指出,現在個性化產品不斷涌現,在國際大賽上國產葡萄酒表現也不錯,“因此我看好國產葡萄酒的未來”。
國產葡萄酒不可盲目樂觀
據趙禹分析,未來5年,進口葡萄酒想超過40%的市場份額是很難的。國產葡萄酒企業已經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產品呈現多品種、個性化、差異化,定價也逐漸趨于理性,市場運營能力逐漸提高,對質量、文化、市場的自信漸漸培養起來,輿論對國產葡萄酒漸漸好轉,消費者認知也有了明顯提高,這些因素都將極大推動國產葡萄酒的發展。
山東省煙臺市葡萄與葡萄酒局副局長張旭認為,從大環境看,國內葡萄酒市場仍處于調整期,市場預期不可盲目樂觀。2016年,進口瓶裝葡萄酒4.81億升,同比增長21.8%,增幅比上年回落15.2個百分點;瓶裝葡萄酒進口額21.94億美元,同比增長17.12%,增幅比上年回落20個百分點。“這組數據說明進口酒的市場泡沫也在擠壓。”張旭表示,從宏觀環境看,2016年我國經濟增速延續下滑態勢。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寄希望于葡萄酒產業春暖花開、全面復蘇就顯得過于樂觀。
張旭認為,進口葡萄酒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持續提升,給國產葡萄酒造成很大沖擊。從2016年數據看,在國產葡萄酒產量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瓶裝酒無論是數量、進口額都保持兩位數增長,這本身就能說明問題。另外,從進口瓶裝葡萄酒單價看,2016年平均價格為每升4.56美元,比上年下降3.8%,也說明進口葡萄酒正在加速貼近大眾市場。此外,在不考慮庫存、產量(進口量)設定為銷量情況下,2016年,進口瓶裝葡萄酒占國內葡萄酒市場份額的比例為29.58%,這一數字在2015年是26%,一年時間提高了3.58個百分點,表明進口酒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
趙禹也表示,國產葡萄酒也應該看到自身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就是各自為政,沒有真正形成合力,形成統一的中國葡萄酒文化推廣體系,形成獨有的標準,這個標準不單指產品質量標準,還包括文化標準等。中國酒業流通協會將致力于整合流通領域的資源,為上游的生產企業做好市場對接服務,包括國產葡萄酒的市場推廣、品牌傳播、品鑒活動、文化推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