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葡萄酒如何突圍
中國紅酒網和淘酒網創始人董樹國把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的16年總結成四個階段:文化缺失的盲從階段;價格不透明的暴利時段;資本轉向的合作階段;理性消費的趨勢時期。目前處于第四階段。面對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的市場競爭,國產葡萄酒該如何突圍?
據了解,煙臺是我國最大的葡萄酒產區,和全國一樣,煙臺葡萄酒產量在2011年達到36萬千升的高峰以后開始下滑,近幾年處于小幅波動之中,2016年的產量33.78萬千升,增長2.88%。張旭告訴記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煙臺產區重點做了幾方面工作。
一是打基礎,抓好葡萄基地建設。近些年,煙臺的葡萄種植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由以前的農民種植釀酒企業收購轉變為企業通過土地流轉自己種植葡萄,建設原料基地,企業自己管理葡萄園。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是企業可以把控原料品質。二是強身體,做好產業基礎科研工作,同時開發多元化、個性化葡萄酒產品,這幾年一些新品種如小芒森、小味兒多、馬瑟蘭等釀造的新產品都有不俗表現。三是定規矩,維護煙臺葡萄酒品牌形象,組織專家委員會先后梳理修訂了《煙臺釀酒葡萄種植規范》、《煙臺葡萄酒地理標志保護實施細則》等標準規范。四是搞推廣,擴大煙臺葡萄酒影響力,如組織企業到不同的城市搞品鑒活動,持續不斷的宣傳推介煙臺葡萄酒。
威龍葡萄酒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沈義認為,打鐵需要自身硬。競爭是很正常的,國產葡萄酒必須要提高品質,品質是第一位,沒有品質后面所有的營銷手段都是零。同時,希望政府給國產葡萄酒行業多一些支持,比如稅收,在國外葡萄酒是農業產品,而在中國葡萄酒是工業產品,稅負大不一樣,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山東工商學院副教授唐文龍表示,進口葡萄酒和國產葡萄酒的競爭,從市場角度尤其是消費者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情。無論是在產區建設還是在產品開發,在品牌建設傳播和市場培育渠道覆蓋上,兩者之間的良性競爭會帶來一個越來越繁榮的葡萄酒消費市場。未來5年,對企業品牌化程度的要求和考驗會越來越嚴峻,對產品競爭力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產品競爭力首先體現在將產品組合起來的能力,第二是產品組合后的暢銷程度,第三是新產品開發的續航能力。
董樹國指出,針對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中的表現和發展趨勢,國產葡萄酒可利用母語文化、餐食風俗等,培養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選擇,實現從進口酒擠壓中突圍。此外,國產酒的主戰場應該在三四線城市或鄉鎮,從一個區域建立大本營,逐漸擴張,期待葡萄樹成熟,文化傳承,成本下降,形成自己的個性與風格。國產葡萄酒要追求高品質,同時不受進口酒的影響,不受制于進口酒的牽引,不再走入進口酒的誤區,就是國產葡萄酒最好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