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使得雞尾酒更為受歡迎
把烈酒摻入果汁飲料不僅易于入口,還增強了隱蔽性。禁酒令之后,水果成了Old-fashioned配方的標配,直到本世紀初。
Gin Rickey因為無需陳年的金酒替代了原本作為Rickey基酒的波本威士忌;Bees Knees據說也是以甜味掩飾劣質私酒味道的心機雞尾酒之一。
諸如百加得雞尾酒、Mary Pitchford這樣的朗姆雞尾酒,則伴隨著來自古巴的走私朗姆酒一同在美國發揚光大。
秘密的非法飲酒場所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冒芽,這就是speakeasy。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末尾,它給了美國酒吧靈感,這一名稱和裝修風格被再度采用并形成一股風潮,比如Hideout,PDT和Bathtub Gin等,引起其它各國酒吧的效仿。
就連“浴缸金酒(bathtub gin)”這個當時用于低質私釀金酒的戲稱,在當代也被用于命名酒吧、餐廳或者金酒品牌。Jake Leg則被用來命名一杯新創的雞尾酒。外國酒圈對于禁酒令時代的再發掘真是有點樂此不疲。
文藝界也沒有忘記那個年代。酒業非法化后走私酒的巨大利潤使匪幫和有組織犯罪盛行,也成為時代的特征之一,甚至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和影視素材,比如2010年的美劇《大西洋帝國(Boardwalk Empire)》,還有1987年羅伯特德尼若和肖恩康納利聯袂出演The Untouchables。
葡萄酒似乎是一片相對溫和的領域。被作為圣酒的葡萄酒得以合法小規模流通,盡管生產和銷售都受到政府監管,但相比某些極其危險的私釀酒和黑市酒(飲用這些酒導致癱瘓或永久失明),葡萄酒還是安全得多,它不會讓人殘疾或者死亡,至多也就是讓人失去對好酒的概念罷了。
不過禁酒令可能還是改變了美國的葡萄酒版圖。有報道顯示,如果沒有禁酒運動,美國最優秀的葡萄酒可能在俄亥俄州而不是加州。禁酒之前,俄亥俄州的葡萄酒產業遠超今日加州;禁酒后,原來的葡萄種植園改為種植大豆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而同一時期加州的葡萄種植田擴張了700%。
精釀啤酒的進程也可能走了一段彎路。19世紀美國全國有4000家以上的釀酒廠,而禁酒令前的1392家酒廠到解禁后僅存164家。隨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使用于釀啤酒的糧食供應受限,小型啤酒廠因此回天乏力。這就使得美國市場很快被生產淡拉格的大玩家占據,美國啤酒幾乎成為工業化生產淡拉格的代名詞,直到自80年代開始的精釀啤酒運動漸成氣候。
1933年12月8日下午5時31分,漫長的13年干涸時期畫上句點。禁酒不但沒有讓酒消失,反而使得飲用量不降反升,飲酒者不斷從非法渠道買酒,而對酒精控制權卻由政府轉移到黑幫手中。
黑幫運用財力買通警察和官員,明目張膽施加影響。黑幫爭奪引發的暴力犯罪不斷升級,卻因為走私的是酒而被民間視為英雄。與此同時,政府不僅損失了來自酒業的稅收(約5億美元一年),還要花費高額資金執行禁酒令。
諷刺的是,禁酒令期間大名鼎鼎的禁酒專員Izzy Einstein和Moe Smith在一整天忙著逮捕觸犯禁令的人之后,卻總要喝點啤酒和雞尾酒放松一下。
但禁酒令實行后,卻沒能如預期一樣,實現美國人道德情操的凈化。1933年,持續了約14年的禁酒令被明令禁止,曾經轟轟烈烈的禁酒運動也隨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