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葡萄酒專業人士來說,了解葡萄酒里“ 干”(Dry)的定義是入門課之一—— 按照殘糖分類,葡萄酒可分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四大類。 “ 干” 代表殘糖極少的葡萄酒,“ 半干” 酒殘糖稍高,這些概念如此的深入人心,似乎沒有誰對這個出鏡率極高的“ 干” 字有過特殊的想法。
但對普通人來說,“ 干” 這個詞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言簡意賅。這不,一位沒有接受過任何葡萄酒教育的小白,聽完我對干型酒的解釋以后,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葡萄酒是一種很‘ 濕’ 的液體飲料,為什么會用‘ 干’ 來形容?糖分少的葡萄酒,稱其為‘ 不甜’ 是不是更加合適呢?”
這個問題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的確,一瓶葡萄酒有約80%的比例是水,用“ 干” 來形容它,實在沒有道理。為了解答這個奇葩問題,我決定查一查,用“ 干” 來描述葡萄酒的習慣到底源自何處。
從語言學上溯源,中文描述的“ 干” 源自于英語“ Dry ” 。《牛津英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 葡萄酒的“ 干”,意味著缺乏甜味和果味” 。雖然《牛津英語詞典》通常都是查找一個英語詞匯來源的理想工具,但是很遺憾,這次它并未說明何時何地人們開始用“ Dry ” 來形容葡萄酒。第一次將“ Dry ” 和“ Wine ” 聯系起來的書面記錄,則出自1698年倫敦出版的一本《現代和古代幫派黑話新詞典》,其中記載道:“ 干型葡萄酒,雖然有些粗糙,但讓味蕾感到愉悅。” 但同樣,我沒有找到原因。
英語里找不到源頭,讓我們看看法語,畢竟英語系國家喝的葡萄酒,當年大多都是從法國進口的,和葡萄酒有關的詞匯,自然大多是法語舶來品。英語的“ Dry Wine ”翻譯自法語的“ Vin Sec ”,Sec也是“ 干燥”的意思,而最早將Sec與Vin聯系在一起的文獻出現在公元1200年左右,法國人Jean Bodel在其所著的《Le Jeu de Saint-Nicolas》一書中寫道:“酒桶剛剛被鑿開,裝滿了酒瓶,這些樸素、飽滿的葡萄酒流淌的樣子像在樹上跳躍的松鼠,沒有一絲腐爛和酸臭的味道,干而生氣勃勃,如同罪人的眼淚般純凈,讓人無法自拔……”
一番搜索之后,線索終結于此。為什么這樣一個重要且簡單的術語有著如此違反人類直覺的名字呢?非常遺憾,我找不到相關的研究或資料能給出確鑿的答案。就連Charles Hodgson在他的《葡萄酒詞匯歷史》一書中,都未談及此問題——在“ Drink ” 和“ Dry Creek Valley ”之間,并沒有對“ Dry ” 的解釋。
目前所有的答案都源于推測,我綜合了網絡上幾個可能的解釋,孰是孰非,請大家自行判斷:
解釋一:這是一個頗具想象力的解釋。在葡萄酒的發酵過程中,糖分被酵母轉化成酒精,但是古人并不了解這個原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一款干型酒中的糖分就像水一樣逐漸蒸發掉了,因此稱其為“ 干” 酒。
解釋二:這是我自己的猜測,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城市的水質非常差,大多數葡萄酒都摻水以后出售,一來提供相對干凈衛生的水源,二來可以降低成本,讓大多數老百姓喝得起葡萄酒。因此未摻水的葡萄酒,被稱為“干”酒。但這個答案無法解釋干酒和甜酒的對應關系。
解釋三:相對于甜酒,同等酸度的干型酒喝起來讓人感覺更酸。釀酒師都很聰明,如果把這些酒稱為“ 酸”(Acidic)酒, 會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欲望,索性取名為“ 干” 酒。至于為什么取了“ 干” 字,那就不得而知了。
解釋四:這是我認為比較靠譜的一個解釋。在中世紀時期,葡萄酒的保存和運輸條件較差,釀酒師需要在甜和不甜之間作出抉擇,甜酒不好保存,但好喝,不甜的酒適合長途運輸,但不好喝,這些葡萄酒喝下去以后,你會感到口干舌燥,比如一杯如今的巴羅洛或者年輕的波爾多。古人錯把單寧的收斂感當成了酒的感覺,因此稱這些酒為“ 干” 酒。隨著科技的進步,不甜的酒早已不像從前那么干澀,但人們依舊沿用了“ 干” 字。至于干白,雖然沒有單寧,但從前的釀造技術很難釀造出新鮮、果味十足的白葡萄酒。氧化嚴重的白葡萄酒,相比于甜白來說,自然喝起來干巴巴的。
如果想要知道確切的答案,只能去問問800年前第一次開始用“ Vin Sec ” 的法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