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字典里,總有幾個讓人費解還經常經常“傻傻分不清楚”的問題概念,就比如最常和葡萄酒名字一起出現在酒標上的「Château」、「Domaine」以及「Maison」。它們都是用來形容葡萄酒生產商,但為何波爾多喜歡用Château而勃艮第并不愛?它們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差別呢?
Château,市場營銷的有力武器
當你興奮地拿起一瓶來自波爾多的葡萄酒,讀著法語酒標的你是否經常問自己:到底酒標上的Château是什么呢?一座巨型建筑?一處豪資遺產……不要自己糾結了,答案都在接下來的文字里。
Château在法語里意為城堡,但在葡萄酒世界里,此“城堡”非彼“城堡”。在法國,Château除了指代建筑本身,也同時包括與此建筑同占一處土地的葡萄園。
如今,整個波爾多所在的大區有成千上萬的Château,然而Château的概念在19世紀才出現于葡萄酒世界里,歷史并不算太長。
在1868年出版的費雷波爾多葡萄酒指南《Féret | Bordeaux et Ses Vins》(被業內視為最權威的波爾多葡萄酒歷史“圣經”)中記載:“在1850年之前,僅極少數的葡萄酒生產商冠以Château的抬頭示人,到1870年這個數量上升至500家,1885年達到1000家左右,而到1914年繼續增加至2000家。”
在19世紀之前,大多數的波爾多葡萄酒還處于經由大宗酒商之手以散裝形式進行銷售的階段,人們根本無法去溯源那些葡萄的出處,更無法把它們與某些品質出眾的葡萄園對號入座地聯系起來。比如在16世紀,人們還在尷尬地用“Pontac先生”的酒(當時的莊主)來談論今天波爾多五大名莊之一的侯伯王(Château Haut-Brion)葡萄酒。
19世紀時,Château概念成功地推動了波爾多葡萄酒貿易的崛起,消費者口中談論的幾乎都是帶有Château的名莊,例如最先使用Château的瑪歌、拉菲和拉圖。幾乎在同一時間,整個梅多克的酒莊都急切地融入到這股Château風潮中。
有些Château的名字來源于“即興創作”,有的則沿襲自己家族的姓氏,或者葡萄園所在地的地理名稱,但也不乏用地名加姓氏來取復合名字的Château,就比如大名鼎鼎的羅斯柴爾德拉菲酒莊。當時,這一潮流并沒有止步于波爾多地區,眾多的Château相繼出現在法國西南地區、盧瓦爾河谷、或者羅納河谷……
2012年5月,法國出臺了關于葡萄酒Château命名的法令,其中明文規定,想要在酒標上使用Château必須嚴格符合以下三點:
1. 葡萄酒必須產自AOC/AOP法定產區
2. 用于釀制葡萄酒的果實必須來源于生產商自己的葡萄園,并且此生產商要在此處有自己的酒窖
3. 全部釀制過程必須在相關土地內進行與完成
今天,Château不再是波爾多或者法國的專利,世界其它地方也開始嘗試這樣的命名方法。
然而酒標上出現Château與否,并不能說明一款酒品質的好壞:比如大名鼎鼎的柏圖斯(Pétrus),波爾多產區最令人期待的王者,就從來沒把Château當回事;又比如蘇玳產區的一級名莊奧派瑞(Clos Haut-Peyraguey),同樣沒有使用Château來粉飾酒標;而羅納河谷的Emmannuel Reynaud,一面以波爾多式的Château des Tours來命名自家的Côtes-du-Rhône,另一面卻選用勃艮第式的Domaine des Tours來貼標他們的IGP Vaucluse。
在這里,我要認真地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有機會去拜訪一些Château,例如上文提到的Reynaud家的Château Rayas,千萬不要天真地去找“城堡”,因為它根本就不存在!
Domaine,風土理念的承載者
說了這么多Château,接下來說說Domaine吧!Domaine 在法語里的意思是“產業”。而放在葡萄酒世界里,Domaine似乎和Château沒什么太大的區別,都代表著酒莊。
正如Château在波爾多遍地生根一樣,勃艮第隨處可見的是Domaine。那么,如何解釋Château無緣勃艮第的這一現象呢?
通常而言,以Château命名的葡萄酒只來自于一個單獨或者相同的產區,而勃艮第的Domaine允許生產釀造來自周圍不同酒村間不同地塊和葡萄園的葡萄酒。
想要搞明白Domaine的特殊性,就不得不談到微氣候這一勃艮第的特有概念。它是土地、氣候、以及人類勞作與智慧的集合,整個勃艮第產區可以細分出1400余個微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