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四川省政府參事、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會長王國春與白酒專家來到郎酒集團以及瀘州老窖,就“釀酒機械化智能化”問題進行調研。據了解,該舉措源于今年以來四川省政府力推白酒產業轉型升級,希望川酒從傳統釀造向智能、智慧釀造轉變,加快白酒現代工業化進程。
此外,還有另一件事也值得注意。就在不久前,瀘州老窖公布了74億元的投資釀酒工程技改項目。該項目將以自動化、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切入點,對釀酒生產布局、生產設備設施、配套功能進行優化技改。
白酒釀造機械化、智能化,這樣的方向無疑與眾所周知中的白酒傳統釀造有所差異。畢竟,在大部分業內人士看來,作為中國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白酒,其核心之一就是傳統釀造工藝。端午時節少女踩曲、手抓腳踢感知溫度等擁有濃郁手工痕跡的勞作才是中國白酒的動人之處。
作為白酒重要組成部分的川酒,政府如此大規模的倡導向工業化邁進,這不是在丟掉白酒傳統嗎?傳統與現代,到底誰才是中國白酒的未來呢?近日,微酒記者就此問題向多位白酒專家進行了請教,以期揭示該問題的謎底。
現狀:低調中蓬勃發展的白酒機械智能化運動
在調查中,微酒記者發現,白酒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并非今日才被提及。大部分的濃香型白酒企業以及個別醬香型企業在該方面已經低調的進行了大量探索。他們中包括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勁酒、今世緣、景芝、國臺甚至習酒等。
五糧液的計算機勾調技術、瀘州老窖獲得多項專利的釀造工藝、洋河讓專家們都大吃一驚的工業化進度、今世緣的業內首套裝甑機器人、國臺在智能化上的堅定邁進等均助推著白酒釀造向工業化進程邁進。
采訪中,微酒記者了解到,目前白酒釀造中的機械化、智能化主要表現在從糧食自動倉儲,磨糧制曲到下沙制酒、再到接酒存酒、創新液壓自動酒甑蒸餾、封閉式在線檢測接酒、密閉管道輸送存儲技術、制曲車間的機械化生產、酒庫自動上罐,勾酒達到數字化、標準化等等方面。
不過在白酒專家鄒江鵬看來,目前大部分企業對機械化、智能化的運用還是停留在局部生產環節,比如包裝線上,其余諸如出窖、加糧、配料、拌曲、裝甑等環節依然依靠人力進行,同時還要輔之以眼看耳聽、鼻聞口嘗進行檢測。
對于機械化、智能化在行業內蓬勃發展的原因,不少專家均表示,傳統的白酒釀造是重體力勞動,現在大多數90后的人不愿意從事體力勞動,招人難、用人成本高均是擺在傳統釀造方式上的現實問題。
同時,有專家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機械化、智能化生產出來的酒在產品穩定性、標準性上更易把控,成本也大為節省。
有專家用為人熟知的踩曲環節進行了解釋。“一方曲需要17、18個女孩連續勞作,而且因為每個女孩重量、力度有所差異,踩出的曲穩定性并不一定一致。而機械化踩曲只需要2-3個人進行操作即可。”
還有專家舉例道,對于釀酒來說,溫度是其重要因素,之前大家用手抓腳踢的方式根據經驗來判斷是否達到最佳溫度,現在直接溫度計就能搞定,何必再手抓腳踢了呢。
在專家們看來,實在沒有必要在某些環節上,為傳統而傳統。
問題:智能化與傳統化矛盾嗎?
在談到機械化智能化這個話題時,微酒記者明顯感到,多數專家是有所顧慮的。不過,也有專家表示,機械化智能化與傳統化并不矛盾,應該互為補充。
“白酒的工藝核心要素是固態發酵和固態蒸餾,這兩點大家都在保持,所以不會存在多大矛盾。在一個企業里,機械智能化與傳統化是可以實現共存的。”白酒專家鐘杰表示。
在他看來,配料、部分上甑環節,傳統方式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鄒江鵬也表示,機械化、智能化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化。他認為,在勾調環節上,計算機只能達到一般勾調師的水平,頂尖的產品還是需要勾調大師的舌尖。“酒里含有1000多種成分,是機械、智能無法品評出來的,優秀產品的豐富性還是需要有經驗的勾調師的舌頭才能準確感知出來。”
在談到未來這兩者該如何存在時,采訪中,專家們給出了2種思路:
一種為,在其釀造過程中,關鍵環節保留傳統手工技藝,其他環節用機械化、智能化解決人力、成本、效率等問題。
二種為,發揮工匠精神,對其產品進行區隔。高端產品完整保留傳統手工技藝。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在工藝上以機械化、智能化為主。
“中國白酒依然充滿了神秘性,比如窖池里微生物的變化情況等,至今無法用高科技去探知,去形成數據化,所以,該保留的要保留,該創新的就該創新。中醫也在向現代化邁進,中國白酒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專家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