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九江酒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關正生心中,如何生產出能讓消費者更加放心、舒心飲用的產品,一直是他的追求。從1986年進入廣東九江酒廠,關正生一干就是近30年,他經歷了企業太多的風風雨雨,而今天的九江酒廠正在以他為核心的管理層手中逐步走向新的巔峰。在關正生看來,九江酒廠作為粵酒中的龍頭企業,這幾年發展勢頭良好,企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2014年整個行業都在進行深度調整,這其中有產能過剩的問題,有政策規定的問題,更多是行業自身的問題。酒類行業潛在的危險還很多,這也不光是一個企業或者行業自身能夠解決的,就像現在很多深圳人都去香港購買油鹽醬醋,這其中便可管中窺豹。
因此,中國食品行業要讓老百姓能夠放心吃喝、舒心吃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我們將在生產機械化、微量成分可控化的發展方向上努力,生產出能讓消費者放心飲用的健康白酒,使得中國白酒真正能夠與世界接軌,讓世界能夠暢飲中國瓊漿。”關正生說。
人才為基,構建核心競爭力
每個工作日的八點鐘,關正生會準時出現在他的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夜生活相當豐富的廣東仿佛與他毫無瓜葛。“我每天五點鐘左右起床,夏天出去游泳,冬天就去爬山,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關正生笑著對《華夏酒報》記者說。
1986年關正生進入九江酒廠,大好青春都獻給了企業。關正生是學統計專業出身,作為當時企業為數不多的高學歷人才引進,他從財務開始做起,當時企業是以生產為中心,需要去應對政府的一些報表、數據等,他就主要負責這項工作,經過6年時間的摸爬滾打,他逐步走上了領導崗位,到1998年做到企業的副總,成為企業管理層的核心人物。2004年企業的整體改制工作是由關正生一手操作的,這之后他開始擔任公司總經理,到2009年擔任九江酒廠董事長兼總經理,九江酒廠在以他為核心的管理層手中獲得了新生。
《華夏酒報》記者去九江酒廠的那天,正好趕上企業為4名退休職工舉辦歡送宴會,幾百名生產員工聚在一起,為退休職工多年為廠里做出的貢獻干杯,這已經成為一種慣例延續了下來。“廠里很多員工從16、17歲就進廠,一干就是幾十年,大家在一起打拼這么多年,個人感情沒得說,但國有體制的一些觀念還是很難轉變。”關正生不無感慨地說。
“原有的體制下,很多人習慣了松散的人情式管理,流程化、標準化的現代管理方法難以執行,企業團隊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率和競爭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才逐漸接受了新體制帶來的企業文化與工作環境。”他說道,這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從2004年改制以來,這期間遭遇了很多阻力,當時甚至一度感到絕望,但他始終相信,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的持續發展,就必須走這一步,團隊架構和企業文化的重建,必然是一個“V”字型的過程,從低谷中走出來,才能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目前,九江酒廠高管人員平均年齡在40多歲,全部擁有本科以上學歷,而且目前酒類行業唯一的清華大學酒業總裁班每期學員中都有公司高管,這在傳統的白酒企業中并不多見。以此為基礎,公司內部實行了ERP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系統,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管理流程相結合,在生產和營銷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同時,九江酒廠還積極吸引外部人才,很多智業公司、跨國企業的管理者都被關正生納入麾下。“企業人才梯隊的建設是其長遠發展的基石,只有在核心團隊中明確了企業愿景,才能帶動整個公司持續向前,不走彎路。”關正生表示。
廣東雖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但當地白酒企業的體制改革卻起步較晚,直到近幾年前才逐漸從以前的國有體制和思維中跳出,進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誠如關正生所言,在原有的企業機制下,酒廠的傳統產品也擁有一定的市場基礎,特別是在低端市場上表現還十分強勢,這就滿足了當時“小富即安”的保守心態,沒有主動尋求產品和品牌的提升,與外省白酒企業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終痛失市場話語權。
而目前,廣東酒企都在大膽啟用優秀人才,積極引進國內外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和市場營銷、資本運作等優勢人才,同時加大豉香型白酒技術性人才和技術工人的培養,從各方面滿足白酒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為廣東白酒產業的跨越發展構建核心競爭力。
品質為本,釀造消費者“醉愛”
2013年年底,九江酒廠推出的創新性產品——九江十二坊上市,為粵酒的產品品質創新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據《華夏酒報》記者了解,九江十二坊在繼承傳統九江雙蒸酒釀造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精選東北大米原米,輔以山東高粱、湘西糯米、黃豆等原料,取西江離水表面60米以下的深層泉水,在陳年紫砂小壇里發酵,古法低溫蒸餾而出。其中堪稱九江十二坊釀藝一絕、流傳了兩百余年的獨特黃金小曲工藝,無疑對釀就九江十二坊獨有的清新綿長和高雅品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堪為嶺南非物質文化傳承的瑰寶。
關正生對《華夏酒報》記者解釋說,九江十二坊無論是酒曲秘法保存歷史之久、酒餅配方之獨特、酒曲原料配比之完美,還是繁復至極的制作工藝,皆讓人嘆為觀止,更為重要的是,九江十二坊實現米、豉、濃三香合一的創造性突破。“我們算是廣東米酒當中與濃香型結合得比較早的企業,目前的米酒,對于全國消費者的口感喜好還需要有一定的延伸,因為米酒本身是淡雅的。九江十二坊的酒體80%以上是米酒,同時我們也結合了包括濃香型白酒在內的很多其他酒種,使得相互之間能夠協調一致,創造出一杯獨具粵式風味、濃淡皆宜的醇美佳釀。”
九江酒廠在創新推出九江十二坊的同時,也在傳承幾百年來九江雙蒸的獨特工藝。2014年,“九江雙蒸酒”正式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為全國首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豉香型白酒,這也是廣東省白酒類首家獲得這一鍍金名片的酒品。
“九江雙蒸經過雙蒸、發酵、蒸餾、醞浸等過程之后,形成玉潔冰清、豉香獨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凈的獨特風格。雙蒸釀酒法不但大幅提高了九江酒的度數,而且兩次蒸餾把香味物質濃縮在一起,使其酒質遠遠高出其他米酒。九江雙蒸的最核心特色,則是肥豬肉泡酒。肥肉中有微小的毛細血管,可以吸附過濾酒中的雜質,而且肥豬肉富含鐵離子,是一種陳釀劑,能讓酒中的有機成分更濃縮,讓酒的味道更香更醇。”關正生說。九江雙蒸多年來一直堅持古法酒釀造技藝,是其保持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們也在嘗試做一些低度化受年輕人歡迎的酒,這兩年在市場上非常暢銷的預調酒也是迎合了年輕人的市場需求。廣東米酒最大的優勢就是閉環式發酵,我們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未來,面對年輕消費者還是以低度酒為主。要做十幾度左右的白酒,這是米酒的優勢所在。同時我們也在嘗試做一些水果酒,我們一定要釀造出消費者放心舒心飲用的產品,這是我們酒行業立足的根本。同時我們也要與世界蒸餾酒接軌,讓我們的產品品質能通過世界各國的檢測,各種微量成分都能夠清楚地了解,真正做出一款健康的白酒。”關正生說。
文化為根,引領消費潮流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九江雙蒸酒”。維系著那樣一種難以言傳的故鄉情懷,九江雙蒸酒名聲在外,更被華僑及港澳同胞喻為“故鄉水、家鄉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九江雙蒸酒遠銷新加坡等地,在海外的影響力不亞于茅臺、五糧液等名酒。
1971年便進廠的曾師傅對《華夏酒報》記者說:“自上世紀80年代,九江雙蒸酒產品銷往東南亞一帶,以及美國、英國、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以致九江雙蒸被廣東人稱為‘出口九’。”
關正生說:“東南亞國家比較認可九江雙蒸,有感情基礎,但是整個社會結構、消費的習慣都在慢慢改變,就好像我剛從泰國回來,和一個姓徐的家族宗親聊,老一代華人對中國的傳統商品,如茶葉、白酒、瓷器等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其中或多或少摻雜了感情的因素,而年輕一代華人則受西方和當地生活方式的影響,對中國的傳統商品一般不太感興趣,也沒有了感情的因素。好在這幾年中國強大以后,有的華僑后代開始學中文了,但喝回米酒已經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了。像中國香港,一般40歲左右的人喝洋酒或葡萄酒的比較多,香港賣酒的一些店鋪里,基本上葡萄酒占很大的鋪面,把中國的白酒放在一角。”
而目前的國內白酒市場也是如此,中國白酒的整個消費群體偏向中老年,現在如果白酒企業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未來行業的發展會更加艱難。“所以我們一直在想怎么走年輕化這樣一條路。在大家的印象中,廣東的白酒一直是低端形象,但如果從工藝、從歷史的一些元素角度來講,我覺得米酒走年輕化的機會很多,因為很多名酒廠過去背負了很多歷史的包袱,它也是他們存在的價值,而我們的優勢在于生產、效率、干凈、衛生,我們的酒是低度,整個原料、整個工藝能夠與世界接軌,目前歐洲的蒸餾酒都是走簡單法,它們的基本元素都很簡單,現在市場上的伏特加,中國人喝起來覺得像在喝酒精,但確實人家做到了一個極致,就是酒體非常干凈。這種酒對人體的傷害很小,所有的成分都從一種量化的角度、可控的角度在做。我相信未來中國白酒也會往這個方向走。”
九江雙蒸擁有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要將它發掘出來,提升品牌附加值,從而提升粵酒品牌形象,實現廣東傳統酒業轉型升級。2009年9月,九江酒廠籌建的全國第一家米酒文化博物館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對于企業的品牌推廣發揮了巨大作用。“文化是一種支撐,通過文化支撐產業的發展才是根本,不過文化的傳承也需要經營。”關正生對未來九江雙蒸酒的生活圖景描繪為:品百年米酒,嘗廣府佳肴,賞西江美景,學釀酒文化,這也會是未來中國白酒的一條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