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處在整個市場或者商業領域產業價值鏈中處于樞紐環節,經銷商的上游是廠家,下游是渠道成員。對于廠家而言,經銷商是其產品進入市場的出水口,也是大部分廠家產業價值鏈中的關鍵環節,對于下游的渠道成員而言,經銷商是鏈接廠家與渠道成員的核心紐帶。
某種意義上,提升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話語權,就必須先理清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鏈”的地位和價值。同時結合市場和商業流通領域的發展趨勢,才能找準提升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話語權的支點,撬動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話語權的提升。
經銷商如何提升在廠商之間產業價值鏈中的話語權
對于絕大多數廠家而言,經銷商是廠家產品進入市場的必經之地,因為經銷商為廠家提供了資金、物流、倉儲及售后服務的產業鏈價值。同時經銷商也承擔著廠家市場運作的核心職能,進一步說,經銷商是廠家營銷的核心環節。
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價值是隨著市場的發展而變化的。市場經濟的初期階段,受物資短缺的影響,經銷商對于企業而言,其產業鏈價值僅僅是資金,但商品豐富之后,經銷商對于企業而言,其產業鏈價值就不僅限于資金了,又逐步發展為物流、倉儲。
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市場進入買方市場,經銷商相對于廠家而言的產業鏈價值迅猛提升。除了傳統的產業鏈價值之外,經銷商在產業鏈價值中增加了市場運作職能。這個時期,經銷商成為企業產品進入市場的先鋒官。市場運作職能的增加,更讓廠家對于經銷商產生了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強化了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這種局面相對于之前的廠商關系,經銷商開始主導廠商之間的產業價值鏈。
相對廠家而言,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話語權,我們可以通過廠家對經銷商稱呼的轉變,理解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話語權變革。
90年代初期,廠家稱客戶為代理商,這種稱呼對于經銷商的定位就是純粹的產品銷售職能。這個時候,“代理”的含義就是雇傭,或者臨時交辦。廠商關系相對比較松散且廠家處于主導地位。
90年代末,廠家稱客戶為經銷商,盡管這種名詞沒有太大變化,但“經銷”的含義與之前的“代理”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經銷的內涵就是經營和銷售,或者理解為“必經的銷售”。這種說明廠家對經銷商有了充分的依賴,廠家也承認了經銷商的價值。
2000年之后,廠家稱呼客戶又經歷了兩次大的變化。
一是2005年前后,經銷商有逐步演變為運營商。這種稱呼的背后,是廠家進一步收回市場運作主動權的體現,因為經銷商時期,已經處于買方市場了,作為買方的經銷商處于絕對的市場地位,客大欺店是這個時期的廠商關系。
廠家為了掌控市場運作的主動權,改變被經銷商綁架和挾持的被動局面,一部分廠家開始對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重新定位,講經銷商改稱為運營商,一般意義上講,運營商的定位對于廠家而言,運營商就是純粹的資金、物流、倉儲和售后服務,廠家成立市場運作機構直接對市場實施全程運作,運營商從廠家賺錢不是差價,而是與投入資金配套的倉儲、物流、人工費用,出了這些費用之外,經銷商的利潤就變成了廠家支付的傭金。這個傭金的體現形式,有的是年度返利,年度獎勵。
這種分配模式讓諸多運營商抱怨廠家暴政,運營商認為自己就是廠家雇傭的搬運工,甚至是包身工。這種背景下,有催生了廠商之間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博弈。
博弈的結果是,廠家對經銷商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再定位,這個時候,大運營商取勝的結局是成為了貼牌商,俗稱OEM商。貼牌商時代,經銷商從廠家獲取的是廠家的品牌資源、生產資源,廠商之間完成了徹底的分工,廠家變成了制造商,經銷商變成了貿易商。
從這種演變,我們不難看出,經銷商要想提升在廠商之間產業價值鏈中的話語權,就必須完成對市場運作主動權的控制。只有在市場中打得贏,才能在談判桌上談的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