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部分:互聯網+的來龍去脈
第一章 互聯網+時代來了
2015年,三月,春。北京。
距離1995年的瀛海威時空,正好過去了二十年。
那個時候,人們談論互聯網,用的是——“信息高速公路”——這個隱喻。
信息高速公路這個隱喻對中國有巨大的影響。
當年瀛海威的張樹新在今天北京的白石橋,中關村零公里處豎起的巨大的廣告叫“中國人離高速公路有多遠”,旁邊有一行小字叫“向北1500米”,來到魏公村,就是來到了瀛海威科技館。
這幅廣告可能是中國互聯網史上最著名的廣告。
如果寫中國廣告史的話,也可以進入最有名的行列。
二十年間,風云變幻,風起云涌。
二十年后,互聯網在中國進入了“+”時代。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春潮涌動。
一個新的時代,就此開篇。
第一節 互聯網簡史
1969年,世界上發生了幾件大事。
一件事是7月21號,阿波羅號登月。
另一件事是10月29號,互聯網誕生。這一天,斯坦福大學的一臺電腦和洛杉磯加州大學的一臺電腦連接起來了,標志著互聯網的正式誕生。
20世紀末,人們開始意識到,互聯網革命正在改變世界。
到目前為止,互聯網革命經歷的時間較短,一共呈現了不到50年而非150年。
但像工業革命一樣,互聯網革命也是階段性展開的。
第一階段始于1950年的大型主機電腦、軟件和“數據信息包”的發明,使計算機可以彼此溝通。這一階段主要是政府資助的計算機網絡實驗。
在20世紀70年代,這些封閉的政府和私人網絡讓位給了開放的網絡,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萬維網”。
在互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與同類的封閉型網絡相比,開放的網絡形式更加多樣化。
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明確制定了標準和協議,允許不同用戶、不同位置、不兼容的機器相互連接和交流信息。
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
1981年8月,當時只有不到300臺電腦可以連接到互聯網。15年后,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1900萬,而今則數以億計。
信息傳輸的速度和數量大幅增長。1985年,最好的調制解調器最快的傳輸速度也只有9.6千比特每秒(Kbps)。
相比之下,第一代蘋果快了將近400倍,能夠提供3.6兆比特每秒(Mbps)信息傳輸速度。
速度和數量的結合,并通過壓低成本的商業交易和社會互動,為商業和社會交換創造了強大的新平臺。
企業從只進行實體銷售到通過網絡進行大型高效的市場銷售,在某種情況下,這使企業轉入新的數據平臺。
盡管如此,絕大多數的創新和革命集中在新公司品牌的創造力和能力。
當eBay在1995年創立時,將近有4.1萬的用戶完成價值720萬美元的商品交易。而到2006年,有2200萬用戶完成價值525億美元的商品交易。社交網絡也有類似的軌跡。
Facebook于2004年2月推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活躍用戶就達到100萬。到2008年8月,Facebook已經擁有1億的活躍用戶。8年來,Facebook被啟用的朋友連接超過140億,有2650億張照片被上傳,有超過6200萬首歌曲被播放了220億次。
互聯網革命與工業革命有很大不同。
互聯網數據處理和發送、接受大量數據的能力,是基于網絡建設和其使用價值、橫向結構和分布式智能,通過允許進一步深層集成和靈活操作改變生產系統的處理方式。
此外,互聯網的并行革新不僅僅在于用順序線性方法進行研究發展。
迅速交換信息和分散決策能力產生了更多的協同工作環境,而這個工作環境不受地理限制。
結果,集中內部改革的模式逐漸為已經開始并且更加開放的創新模式讓步,而這種開放模式基于更加廣義的知識面作為其創新模式。
因此,互聯網革命不是資源密集型的,而是信息和知識密集型的。
它凸顯了網絡價值和創新平臺,同時開辟了減少環境污染的新途徑,并且更加支持環保產品和服務。
本文系《二維碼:萬物的入口——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圣經》連載(1)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