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收官,這一年是一個比較“妖”的一年,所謂”妖”是干啥都不順溜,很多人感覺日子不好過,唉聲嘆氣占多數席位:做傳統線下的日子不好過,想發力線上;做傳統電商的流量太貴,看中線下終端。反正,多數企業都沒有發揮出洪荒之力。
火速躥升的“返利分紅”,你明白嗎?
這一年老板們思想極其混亂,現行玩法不奏效,于是乎頭腦風暴起來,尋求各路靈丹妙藥,外界所謂的新生經營模式便有了可乘之機。
信息爆炸年代,各種信息充斥在手機里,人們都踐行著勾著頭看手機的動作:微信朋友圈里到處是廣告,微信甚至成為傳銷或直銷的泛濫之地,各路大神們信奉所謂的微營銷、社群經濟,形成了一定的營銷套路:曬圖、曬收入,圖文并茂的效果圖、堅持天天發送朋友圈的鐵規,其實她們已經列為朋友的黑名單。
其實,微營銷都還是低級趣味的,又催生了一種更高級的o2o經營模式:o2o模式不是新生的概念,所謂新是顛覆了傳統的渠道分紅模式,把傳銷或直銷的思維給揉進去,創立全新的返利模式,建立網上商城平臺,通過分紅制把供應商、消費者、店老板三個角色關聯起來,引導消費者去消費,消費多少返利多少,消費者介紹客戶還有分成,平臺運營商只賺取很少的扣點,靠炒作流量賺錢,人性貪婪的心態成為利益鏈條的發動機,催生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生根發芽,分紅模式號稱超馬云,賽可樂,這才是營銷界的偉大創舉。
筆者身邊不乏有朋友運作這類電商平臺,做的風生水起,天天開招商會,全省分布著天兵蝦將開發加盟商,每月賺取天文數字的傭金。
新零售思維模式興起
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馬云自己說過:以后不再提電商的說法了,純電商平臺成為過去式了?難道分紅式電商平臺操作手筆真超越馬云了?馬云怎么沒有想到呢?康師傅集團在大陸做的風生水起,把百事華北的經營權都買斷了,怎么不去嘗試電商平臺,走分紅制的模式呢?我認為,如果分紅制電商平臺真的大有可為,電商、線下大伽們早就蜂擁而至了,VC大鄂們早就炒紅了半邊天了。
新零售的真正本質是通過有效的營銷手筆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讓顧客對品牌形成信賴,獲取持續的利潤所得。所謂新是相合商業智能,通過大數據精準定位顧客真正的需求,不斷挖掘顧客關聯式、深層次需求,產品場景化,帶給顧客較好的購物體驗。
任何一種商業零售模式,無論外表看起來多么可人,如果帶來不了渠道運轉的高效率性能,滿足不了顧客真正的內心需求,都是偽命題。營銷模式沒有捷徑可言,只有用心做好自身的產品,定位產品的真正屬性,選擇最有效的運作渠道方是正道。
變戲法的數字游戲
分紅制電商平臺運作模式表面看起來具備最原始的發展動力,消費產品不需要自身買單,其實已陷入了消費陷阱:顧客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變戲法的數字游戲掩人耳目而已。平臺上銷售的產品基本上都是高附加值或透明度差的產品,比如白酒品類,沒有真正的市場定價,商家操縱著定價權,買一瓶送一瓶的大促商家還賺錢呢。利用信息不對稱欺騙消費者,互聯網巨大的信息量會讓顧客很快反應過來,反而成為你產品銷售的掘墓人。
讓產品價格優惠真正落地,提供真正高性價比的商品,用人格經營你的產品,才能符號化你的產品定位。如果你的產品屬性較高端,精致化你的產品,運用好前后終端、用心經營你的核心終端,不斷符號化你的產品,顧客會很欣然為高端買單的。
購物體驗差強人意
純電商平臺給顧客帶來足不出戶的購物便捷、全球化海淘的豐富化外,購物體驗一直是純電商解決不了的痛點。高性能的阿里云計算服務、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圖文兼修的店鋪修飾、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成功運作的人造節運動,以阿里系為代表的電商大伽們已經把購物體驗做到了極致化,加之2016年的VR技術運用、明星直播購物模式的植入等,為購物體驗現場化、娛樂化加分不少,但還是無可替代線下購物的場景化、社交化、娛樂化、快銷化的體驗感。
純電商時代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難道個人老板自建的電商小平臺比肩馬云嗎?答案是很顯然的,小平臺程序構架基本都是嫁接別家,技術差、專業度差、無流量、商品缺乏等因素,基本無購物體驗可言。顧客可能會因返利紅包等因素的干擾,沖動購物數次,但缺乏真正內心需求的黏性,無法形成正常的持續購買行為。
價格已不是購買的唯一理由
如今消費者內心的消費需求結構已發生了轉移,價格、性價比已不是決定購買的唯一因素,價格因素所占需求比重越低,顧客愿意為個性化、高附加值的高端化產品買單。國外精致奢華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青睞,我們從近幾年電商平臺海淘增長趨勢也能看出端倪來。與此同時,私人定制的C2B模式已由概念化逐步成為了現實。
供給側改革的如今,你只會復制一線品牌的設計理念,沒有形成自身的個性化符號,很難在競爭中勝出。賣方時代,你膽子大可以渾水摸魚,現今你只有死路一條。用匠心工藝精致化你的產品,把產品做到極致化,不斷創新產品的設計理念,才能讓消費者動心。
店老板,你的產品場景化在那里?
從電商平臺進貨,在享受供貨價的基礎,額外還返利,消費者到店購物也分紅,雙邊都有驅動體制的模式確實讓店老板無法拒絕,他們天真的認為,只要把產品放置貨架上就會等待消費者蜂擁而至的購買。
首先,從你公司的產品屬性出發,產品適合做電商,還是實體銷售?精準定位你公司產品的核心終端在那里,產品的發展階段是在前終端,還是在物流終端,這些都要搞清楚,不至于步失敗者后塵。
在適合你公司產品的核心終端,實現產品的場景化,賦予出色的內容展示,給消費者傳遞個性化的設計理念,產生共振,吸引顧客購買欲。新零售業態下,大賣場固化的平臺化運作模式已行不通,產品只整齊的陳列于貨架上,已滿足不了顧客新的需求變化,顧客現不缺產品欲,渴求的是精致化的產品場景展示,能讓顧客的腳步多停留一會而已。
一線城市的高端購物中心,集娛樂、文化、親子樂園、社交功能于一體,提供立體化的購物場景的做法,正說明了這一點。傳統大賣場目前已無法吸引顧客,已成潰敗之勢,更何況你的夫妻小店呢?可惜你不是7-11,你是什么鬼?
用心做好你的產品,走好你營銷之路的每一步,摒棄外界的各種妖氣干擾,收官2016,2017年將是個金雞爭鳴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