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企業引領行業發展
改革開放40年,白酒業產能規模進入千萬千升時代,銷售規模和營業利潤分別向萬億元、千億元看齊,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
業內普遍認為,白酒業的巨變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這些年,白酒業誕生了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等一批國內中流砥柱企業和季克良、王國春等一批酒業功勛人物。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在2018 世界最具價值品牌500 強排行榜中,中國位居品牌數量榜第二,占比達15%。白酒業有四個品牌入選,分別是茅臺、五糧液、洋河和瀘州老窖。其中茅臺排名第56位,五糧液位居第100位,洋河、瀘州老窖分別位列第215位、476位。
洋河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耀認為,改革開放40年為中國酒業的發展貢獻了四份大禮:一是解放思想,持續創新;二是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優化;三是消費升級,持續利好;四是國際化飄香全球。
正是通過解放思想和積極創新,洋河成功打造出綿柔型白酒并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一舉躍至白酒業前三的位置。洋河也是體制、機制改革的實踐者和受益者。2006年,洋河實現股權分置改革時,市值僅有4億規模,而到2009年洋河上市時,洋河的市值已經達到270億元,發展到2018年,洋河的市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
五糧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唐伯超表示,作為中國民族品牌代表,五糧液是改革開放的深度參與者與受益者。從1978年到2017年,五糧液集團銷售收入從411萬元增長到802.2億元;利稅總額從193萬元增長到222億元;資產總額從351萬元增長到1066.5億元;利潤從2萬元增長到142.7億元;員工隊伍從421人增長到現在5萬人。40年來,一代代五糧液人緊抓改革開放歷史機遇,傳承改革創新精神,鑄就了五糧液“大國品牌”的典范形象。
1978年,茅臺酒產量達到1068千升,歷史上首次突破1千千升大關,一舉摘掉了自1962年以來長達16年連續虧損的帽子。2017年,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營收582.18億元,凈利潤270.79億元,其中茅臺酒基酒產量為4.3萬千升。2017年,茅臺集團實現營收764億元,而上市前的2000年其銷售收入約16億元,17年時間,這一數字增長了近48倍。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淼認為,40年前,中國白酒基本上依賴簡單人工勞動,而今已發展成為分工細化、鏈條清晰、技術先進的社會化大生產,產能大大提高。40年前,中國白酒業總體經濟規模較小,而現在已接近年銷售規模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對上下游產業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
和諧發展成為共識
40年來,中國白酒業發展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1998年,白酒業因產能擴張過快、無序競爭出現過產品滯銷。2012年以來,國家政策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使白酒業發展格局驟變,給白酒業提出了新要求。
1992年,民政部正式批準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現中國酒業協會)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組建的、全行業統一的釀酒行業組織。
當白酒業面臨發展瓶頸時,中國酒業協會對白酒行業進行調研,了解白酒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發現政策性因素和食品安全熱點問題對白酒業造成的影響普遍存在,同時行業基本認同白酒業進入過渡、調整時期,必須要認清現實,轉變觀念,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40年來,傳統白酒業向著現代化智能化邁進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認為,白酒業未來的發展必須堅持以適應市場消費需求和社會文化需求為原則,重新構建經營管理體系,拋棄陳舊觀念,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對象,努力取得消費者的認可,回歸本真,切實滿足社會需求和消費需求。
和諧發展正在成為白酒全行業的共識。為在全社會廣泛倡導、傳播理性文明飲酒理念,彰顯酒類行業對于社會責任的擔當,2015 年7月,中國酒業協會成立了“酒與社會責任促進聯盟”,并且確立每年10月的第3個周五為“全國理性飲酒日”,希望能夠讓消費者重視非理性飲酒的危害,讓理性、文明飲酒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第一次全國理性飲酒日活動于2015年10月16日舉辦,主題為“理性文明,拒絕酒駕”。2016年,此活動上升為“全國理性飲酒宣傳周”,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年,通過全國性活動宣傳、微電影等方式,傳播了共建和諧文明、科學理性飲酒的新風尚。
今年11月16日,2018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在上海召開,3000家知名酒企參展,5萬名經銷商匯集上海,中國白酒雞尾酒世界杯決賽、世界名酒價值論壇、“問酒”論壇等一系列重大活動舉行,成為中國美酒與世界美酒各展其美的一場盛宴,吸引了業內業外、國際國內的無數眼光。
凡此種種,都體現了中國白酒在新時代致力建立與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關系,“這既包括行業內部的廠商和諧關系,也包括酒業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和諧關系。”宋書玉如是說。
另一方面,過去“黃金十年”的發展將中國酒業推向了一個高峰,即便是在長達五年的行業調整期,白酒業的發展也沒有停滯,在白酒企業、品牌、產品、品質等各個層面均實現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酒企開始登陸資本市場,邁出更大更快的發展步伐。
此外,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而以中小作坊形式存在的白酒企業數量進一步減少。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有1593家,相比于2016年的1578家有所提高。實際上,近幾年我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數量一直在增加,與此同時,白酒行業增長方式也進入銷售增長和利稅增長超過產量增長的良性循環。
宋書玉還提出,目前中國酒業進入了“新消費 新表達”的時代,新消費就是需要更好的美酒,新表達則有三種體系,即產區表達、酒莊表達和標準體系表達。
宋書玉分析到,改革開放到今天,產區在中國白酒的發展中推動力越來越顯著,正成為中國白酒的價值體現和“背書”。中國白酒的產區特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文化力、品牌力、經濟分量和產區效應。白酒產業貫穿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對于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例如有酒都、酒城之稱的宜賓、宿遷、瀘州,供應鏈示范城市瀘州,以及示范企業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對相鄰的上下游產業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產區效應和品牌效應正在逐步顯現,產區表達將來會成為中國白酒最核心的品質和價值表達。
白酒酒莊酒的發展有四重意義:一是撕開了白酒縱向消費口子;二是賦予了中國白酒更深層次的內在價值和文化內涵;三是可推進中國白酒的國際化進程;四是可有效保護中國白酒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馬勇表示,未來中國白酒應該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堅持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嚴守食品質量安全底線,加快傳統產業國際化發展步伐,抓住歷史機遇,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