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終于過去了,經過一天的拼殺,各大酒類電商都交出了自己滿意的答卷。然而,相比較輝煌的成績,更讓很多企業津津樂道的是某酒類電商與酒類O2O渠道商之間的血戰,尤其是很多酒類企業在偷偷的樂“讓他們互相咬吧”!
殊不知,通過這一輪的價格血戰,酒類生產企業已經完全被電商綁架了,不是因為企業全力鞏固的所謂的價格體系,而是整個行業的互聯網進程,酒類企業已經被電商的瘋狂促銷推進了“火坑”。
白酒被電商綁架的路徑
當前白酒企業的狀態就和國美、蘇寧紅火,或者說京東這類超級電商剛開始紅火的時候一樣:超級渠道商(連鎖企業或者電商)利用手里的資本優勢,補貼家電的價格來賺取自己的流量。雖然渠道商進貨1000元,但是他銷售800元,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的流量,塑造渠道商品牌,為今后上市融資做準備,另一方面利用這種超級優惠,吸引消費者購買邊緣產品來換取盈利。
無論是,打造品牌還是盈利,對渠道商來講都無傷筋骨,但是對于生產企業來講,產品的終端價格被拉到更低,進而對傳統渠道商產生較大壓力。而這一切不是生產企業造成的,而是超級渠道商自己價格補貼造成的。
正如,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說的那樣,表示,預計今年“雙11”期間4家酒類電商合計虧損在5000萬元以上。
而這些錢中的一大部分反映到生產企業上就是產品終端價格的下降。
白酒互聯網化:自己跳還是別人踹下去
早在雙十一之前,酒類生產企業開始“圍剿”酒類電商,茅臺、五糧液、郎酒等企業紛紛表示與部分或者全部酒類垂直電商劃清界限,這也反映了當前白酒行業對酒類電商的抵觸心理:亂了渠道價格。
然而,隨著一次又一次雙十一,一次又一次的酒仙節的舉辦,標志性白酒的活動價格會越來越低,促銷活動會越來越多,尤其是當生產企業的“嚴厲打擊串貨”起不到作用時,越來越多的產品會進入電商渠道以超低價格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無論是限量供應還是秒殺形式。
還是回到白色家電,開始的時候家電企業都聯合起來對抗國美等超級連鎖,對抗電商,慢慢的發現這種對抗絲毫不起作用的時候,只能自己去適應。自己開專賣店也好,為互聯網定制專銷產品也好,自己開垂直電商也好,企業紛紛試水互聯網化。以海爾為例,本次雙十一的一款電視,同一款促銷產品在不同平臺都有衍生型號,參數基本一致,價格也相差無幾。
從一定程度上,現在茅臺等企業自建電商,加強專賣店建設,都有這層考量,守住一塊自己的渠道陣地。
所以說,白酒企業面對洶涌的酒類電商,抗拒已經不再那么有力。除非能夠嚴格管控串貨,要么只能面對電商的綁架,而面對這種綁架又有兩條路選擇,要么自己跳進互聯網大潮,要么等待酒類電商把你踹下去。
另外,告訴白酒企業的一個消息是,微博營銷大師的互聯網思維白酒前期已經開始試驗了,稱要做幾十元的醬酒。或許,踢白酒企業下水的還要加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