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時代的進程中,中國白酒不能置身事外,必須積極作為,發揮貢獻。因為白酒有著這樣的文化基因,有著這樣的文化優勢,所以更有這樣的文化使命和責任。中國白酒應力求國際化發展的實質性突破,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鋪墊道路、營造氛圍。
白酒國際化的文化策略:融合與影響
在明確了中國白酒的文化優勢和使命之后,行業要進一步思考白酒國際化的文化策略,即便文化歷史再悠久,文化內涵再優美,如果沒有正確的策略保障,那同樣難以發揮實效。中國白酒走向國際市場的文化策略,應當是滲透性、交互性和持續性的。
之所以提出上述三個策略,是相對于以往而言,一些名酒企業也嘗試著去海外市場打開銷路,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文化活動。應該說這些文化活動中有很多亮點,確實增進了各國人民對白酒的了解,但由于它們多以小范圍、單方面的展示為主,并且缺乏持續性,因此很難對市場銷售起到實際效果。白酒文化的輸出應該面向更廣泛的受眾,采取更活潑多樣的形式,并盡量保持連貫和前后呼應,要使白酒文化真正影響到世界,而不是僅僅做一個形象的展示。
應該說當前是白酒文化影響世界的大好機遇,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文化正在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白酒文化正是首當其沖、首當其責。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當代人類面臨著許多突出難題,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現對當今世界的啟示,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造福人類,這就是白酒文化影響世界的核心依據和行為指導。白酒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已不再僅僅滿足于走出去,向世界展示釀酒工藝和品牌故事,而是真正轉化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為行動力,成為獨特的、具有建設意義的人文精神,進而輻射全球,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產品,并且更加提升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與優勢。這才是白酒國際化所蘊含的長遠意義,令人激動而憧憬。針對這一目標,白酒企業不妨利用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機遇,表現自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屬性,為拓展國際市場奠定有利基礎。
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文化之間的影響必然是多方交互的,其實國外的一些做法就非常值得白酒行業去借鑒。比如在很多美國科幻大片中,人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更隨處可見中國品牌的植入身影。原因何在?很顯然,好萊塢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希望靠這些改變來拉近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 這也確實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好萊塢電 影在中國贏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
而法國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強勢地位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并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法國葡萄酒對中國市場的文化影響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入鄉隨俗、因地制宜的。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曾推出波爾多葡萄酒與中國八大菜系的搭配指導方案,甚至具體到與某些菜系代表菜品的口味對應,還將與中國各菜系的烹飪大師進行合作,使波爾多葡萄酒更好地融入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當中。還有些國外葡萄酒生產商在研究中國的婚慶市場,針對婚宴用酒特點,研發出特殊包裝的產品,便于將餐桌上剩余的酒收集存放。
總之,文化的相互影響必然伴隨著融合與改變,白酒文化要在世界上產生影響,前提是讓各國消費者去接受它,那白酒行業就沒有必要拘泥于形式和傳統,而是要更接“地氣”——更接全球市場的“地氣”。
當然,中國白酒在全世界更具說服力的表現,還是要靠自身的鮮明文化品格來實現。正如烈性酒伏特加在全球的流行,與當年蘇聯的巨大影響力有關,今天洋酒的流行也可以視為一種西方文化的傳播現象,酒這種產品的文化符號性極強,會隨著民族文化的興盛傳播而快速占領市場。白酒文化必須跟上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腳步,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展示自我魅力。
我們更熟悉的是很多白酒品牌具有扎實的市場基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喜愛的消費品,同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價值,能夠代表一方人文風采。把這種消費屬性和文化屬性加以融合,把文化創新與企業經營相結合,使這些白酒品牌成為地域文化的代表產品及輸出載體。
而在面向全世界的文化策略中,白酒同樣可以成為代表中國的文化產品。特別是一些全國性白酒品牌,應該加強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解讀,加強對東方思想的藝術表現,讓各國消費者通過飲用中國白酒,感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進而給其生活帶來積極有益的改變。
歸根結底,白酒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中華文化與外界的交流融合,并逐漸結出新的思想果實。當這種思想果實成熟的時候,白酒的國際化發展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