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間,洋河股份披露了2018年半年度報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5.43億元,同比增長26.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50.05億元,同比增長28.06%。
這是一份不錯的半年報,但和貴州茅臺、五糧液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貴州茅臺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33.97億元,同比增長38.06%;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57.64億元,同比增長40.12%。
五糧液上半年實現營收214.21億元,增長37.1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1.1億元,增長43.02%。
如果說五糧液和貴州茅臺的差距中間隔了18家白酒上市公司;那么,洋河股份和五糧液的差距中間則隔了一個瀘州老窖。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行業前三,座次分明,在短時間內,很難重新洗牌,除非企業犯戰略性和方向性錯誤。
洋河股份半年報最大的亮點,是省外市場增長高于省內,對省內市場的依賴度逐漸降低。半年報數據顯示,省內銷售78.39億元,占比53.90%,省外銷售67.04億元,占比46.10%。
和去年相比,江蘇省內的占比在下降,省外的占比在上升,基本上到了五五開。貴州茅臺、五糧液的護城河之所以比洋河股份深,除了品牌、價格的優勢,還在于市場的分散性,全國化市場均衡發展。
洋河股份一直存在 “阿喀琉斯之踵”,對省內市場嚴重依賴,銷售占了半壁江山。對于一個全國化品牌來講,嚴重依賴于某一市場,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當然,區域品牌都有這樣的問題,古井貢依賴于安徽市場,今世緣依賴于江蘇市場……所以它們只能偏安一隅,抗風險能力差。
近年來,洋河股份對江蘇市場依賴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省內占比在60.43%,2016年降為55.02%,2017年降為53.37%……
和貴州茅臺、五糧液相比,洋河股份的全國化深度還遠遠不夠。當省外市場占比超過80%以上,洋河股份才真正可怕。
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意味著風險的集中。在“半壟斷性”的江蘇市場,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對洋河股份都是致命傷害。
洋河股份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狀態,加大省外市場空間的拓展,并被平安證券看好,“隨著新江蘇市場的不斷開拓,公司全國化進程將加快,省外占比將進一步提升,為洋河中期增長打開新空間。”
占領省外市場,是洋河股份超越五糧液的唯一機會。
這也是一個風險點,如平安證券研報所言,省內競品加大投入,省外拓展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