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顛覆性科技大量應用的當今,創新早已成為各行各業老生常談的話題,變革與未來探索更順勢成為了全球發展的主旋律。唯獨龐大的中國酒業仍舊保持著相對封閉且傳統的發展模式,除了營銷推廣層面與互聯網、大數據接軌,其他方面的創新可以說是十分滯后。尤其是在探索未來發展方面,中國酒企的市場遠見普遍晚于歐美發達國家企業至少10年時間,這在快速革新的全球化時代,是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
中央禁酒令敲醒了中國白酒的去政務市場化、去過剩產能化的警鐘,但沒有徹底讓中國白酒真正走上供給側改革的高質量發展快車道。面對近年來全國各地接連曝光的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帶來的限產令,逐年減少的糧食產量和耕地面積問題,國內酒企仍然沉寂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市場復蘇氛圍之中,對這些即將決定未來十年發展機遇的“灰犀牛”視而不見。毋庸置疑,在全民皆媒體的信息透明背景下,無論何時何地發生的事件,都有可能成為影響酒企生死為大概率危機事件。顯然,不管是產業科技層面,還是品牌營銷層面,當前的白酒企業還沒真正重視未來發展之路的探索,至少還未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遲到十年,千億級白酒市場未來如何可持續?
早在2008年,美國密歇根州的米勒康勝啤酒公司因媒體持續報道北美五大湖區的水資源匱乏問題,預示到這將嚴重影響到企業長遠的發展。釀造啤酒離不開水,如果沒有足夠的水資源供應,那么米勒康勝啤酒公司也將不復存在。隨后,米勒康勝啤酒公司成了專門的水資源小組,聚焦社會責任領域,探索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經過到南美洲考察,米勒康勝啤酒公司成功找到了新方法,并將新方法規模化,把釀造1L啤酒的用水降到了61L。同時還在當地推廣抗旱抗風的大麥新品種,將節約用水延伸到產業鏈上游,將每英畝的產量從100噸提高到了140-160噸。僅在2014年,米勒康勝啤酒公司在愛達荷州錫爾弗克里克山谷的大麥種植基者,就減少了5.5億加侖的用水量,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生產成本。除此之外,可口可樂、雀巢等很多國際巨頭越來越重視對未來發展的探索,力求實現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換而言之,國際巨頭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戰略布局,比中國企業至少早10年。
然而早在十年前,中國白酒市場就已經突破千億,白酒產業也成為了很多省份經濟增長的支柱。時至今日,中國白酒行業各級階梯市場的格局基本定型,更確切的說,茅臺作為行業龍頭短期內難以難以撼動,唯獨會出現變化的就是五糧液和洋河,同時還有瀘州老窖、古井貢、郎酒等準一線品牌之間的位置更迭。事實上,這些酒企還沉寂在傳統的產品、價格、渠道等戰略布局上,甚至于連營銷推廣都顯得跟不上時代潮流。畢竟,在中國白酒嚴峻的淘汰環境下,一二線品牌沒有戰略決策失誤,還能重啟增長點。但時代發展太快,影響中國白酒產業發展的灰犀牛,正高速疾駛而來。未來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浪潮,其背后艱巨任務是各行各業兼顧經濟、環境、社區三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中國白酒作為傳統優勢產業風向標,必然也要與時俱進的優化升級,有效應對灰犀牛危機。
1.水至關重要,但沒有酒企重視保護水
水是酒之魂。在白酒釀造的生產環節中,每一步都離不開水,而水質更決定了酒質。赤水河的獨特水質造就了茅臺別具一格的醬香品質,就是源于水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酸堿度,非常適合釀造高度白酒。與之毗鄰的四川瀘州市亦是如此,才有了瀘州老窖集團對“龍泉井”的宣傳保護。而茅臺集團已持續15年進行的祭水節,足以證明酒企對水的重視。
但這些形式都是流于表面的營銷手段,并非是真正務實的水資源保護及研究,更未把對水的重視上升到酒企重要工作日程層面。全國各地的酒企都在不斷挖掘關于水的賣點,也在不斷向消費者傳播水的好處。社會現狀卻是截然相反,各種重金屬、工業排廢、生活排污對水的污染事件充斥互聯網,這也是當前國內水資源問題的實情。除此之外,還有巨大的水資源浪費。立足長遠,酒企如何從全產業鏈角度去應對?拋開水資源研究保護,節省企業成本不說,從營銷層面入手,酒企亦可借此轉換傳播思路,打造在行業內高度差異的全新傳播方向。
2、包材不可少,但沒有酒企警惕環境問題
要說做紙盒,在全國各地都能找到合適的印廠。但要說做酒瓶,那么生產廠家很集中,山東、江蘇是酒瓶主產區,尤其是山東占據了全國酒瓶大部分市場。作為京津冀經濟圈周邊的省份,國家對藍天保衛戰采取了十分嚴格的管制政策,空氣污染一來臨,隨之而來的便是限產令。近兩年,白酒行業對此已經非常熟悉,而山東瓶廠的生產作業受到嚴重影響,且時間周期是不可預知的。這給整個行業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酒瓶接連漲價,隨后紙箱跟著漲價,大大提高了生產成本。這讓很多中小酒企叫苦不迭,無奈只能對此妥協。
玻璃瓶是白酒行業使用最廣泛的包裝,其次是陶瓷瓶,目前沒有其他更好的新型環保材料可以替代。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酒企日益增長的銷量帶來的包裝需求與日趨嚴格的環境監管政策之間,存在一條無法填補的鴻溝。業內尚未出現對新型環保材料研究方面的領先企業,這必然會對白酒市場的良性發展帶來弊端。如何更好的兼顧環境問題,避開政策制約,同時保持酒企更健康的發展,將會是未來2-3年內需要突破的關鍵點。
3、重視釀酒原糧,但沒有酒企重視產業鏈上游的提質
不同香型白酒,所使用的釀酒原糧也不同,概括來說多位五谷雜糧,常見有高粱、小麥、大米、玉米等。在全國快速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而國內糧食進口也逐年增多。而且地方政府多數都推廣種植經濟作物,幫助農民穩定增收,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白酒產業鏈上游,多數還是酒企+農戶合作模式,農民種植、酒企收購。這種運行流暢的合作形式,保證了各方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但種植高粱等釀酒原糧,不是農戶必選,哪種經濟作物更掙錢,他們就種植哪種。由此,有些酒企就在開始延伸到產業鏈上游,承包產區穩定原糧供應,但這種形式在龐大的白酒產業中尚除在萌芽階段。
行業還是實行采購模式,由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原糧產量、品質參差不齊,因市場波動價格不穩定,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而未來消費者對白酒品質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回到產業鏈源頭,這就意味著對釀酒原糧的品質要求同步提高。酒企如何解決持續穩定的高質量釀酒原糧,酒需要從產業鏈上游開始把關,像米勒康勝啤酒公司一樣從種植端找到提質的有效方法,否則將遭受市場挑戰。
面對迎面而來的灰犀牛,既是危機,也是良機。酒企需要正視行業通病,更要積極尋找對癥下藥的方法,對未來的探索就是保證戰略正確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