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底開始的白酒行業調整至今剛好兩年的時間。雖然調整所帶來的變化已經多方呈現,但是,人們對本輪白酒行業的調整方向與調整成果仍然眾說紛紜,根本沒有達成一致。這足以說明,白酒本輪的調整還遠遠沒有到位,還深不見底。
按照財經的視覺,16家上市企業的半年報和第三季度報的業績大多不好看,汾酒、瀘州老窖和五糧液等名酒關鍵指標大幅下降,這也是多年未有之現象。但是,財經人士還是從汾酒銷售43%、利潤66%的巨幅下降中看到了“利空出盡”的征兆,并且大膽斷言,白酒的普遍下滑已經基本觸底,明年第一季度將會反彈。這種從現象到現象、從業績到業績的推論,乏缺的是對現象背后原因地認識。“數據說”不足為據。
一些行業意見領袖則把行業利潤的變化視為調整的關鍵指標。前幾年,白酒行業的利潤普遍偏高,即使處于調整期的2013年,行業平均利潤率超過16%。茅臺榮譽董事長季克良在2012年就說,行業調整結束的重要標志是回到平均利潤7-8%的相對合理水平。今年上市的酒類商貿公司1919的董事長楊凌江對渠道調整也曾做出預判,認為今后渠道的利潤在5-10%之間。“利潤說”無疑是深刻的,因為指出了本輪調整的一個重要目標——不合理的高利潤。
行業還有些人士看到了白酒虛高價格的回落,如茅臺、五糧液和劍南春相互間的價格關系。其實,“價格說”與“利潤說”講的是一個道理,價格合理了,利潤自然也就合理了。不過,同樣是今年上市的今世緣董事長周素明對白酒價格的評價則更有思想性。他說,政務消費中的官員如果喝的白酒價格與商務、家務用酒基本持平,就不會受到社會的非議,就會減低政治風險,就會重新開啟政務用酒市場。
“心態說”是洋河股份董事長張雨柏一貫的主張。他說,行業心態好了,白酒調整就到位了。所謂好的心態,就是要重新認識白酒環境與消費對象,把新形勢看作新常態,不再浮躁、不再取巧。只有好的心態,才能有真正的創新;只有真正的創新,才能完成白酒的調整。
“出事說”是新食品雜志社總編輯秦柯的發明。他說,行業調整到位的標志是出事,即代表性企業的代表性人物發生代表性事情。這句話或許不大中聽,但卻令人掩卷深思。畢竟,本輪調整就是針對白酒“黃金十年”而來的,要打破“黃金十年”所形成的各種結構,實現真正的調整與新生,不弄出一點動靜出來,未免太不把這次調整當回事了。
在2014年就要結束的時候,我還沒有看到去年我所期待的白酒“洗心革面的轉變”。相反,我更多地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措施和急于過關的心態。殊不知,這次調整的不是價格、不是利潤、不是產能、不是產品,而是對待消費者的態度。或許,有人要說,這一兩年來,白酒已經開始學習真誠地面對消費者了,已經與消費者更加接近了。這些話固然不錯,但卻沒有看到白酒的根本問題。試問,白酒液態、固液結合和固態的三種生產工藝在產品上的標注情況有改變、有進步嗎?如果沒有,我們能夠說白酒對消費者比以前更真誠了嗎?我們能說白酒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嗎?我們能夠說本輪的白酒行業調整到位了嗎?這就是我的“誠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