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白酒正在遭受嚴重寒冬,而白酒結束調整期,走出寒冬的標志之一便是渠道利潤逐步回歸到合理水平,并趨向于微利。
首先,經濟發展規律決定了白酒行業的利潤重點終究是要從流通轉到品牌溢價上。定價權和價格分配權掌握在誰的手里,誰的利潤率就高,而且消費者還很愿意為這部分利潤埋單,違反這個定律的虛高利潤率都不會長久的。黃金十年期間,白酒自身的價格膨脹太厲害,廠家出廠價在增加,經銷商的銷售價也在增加。
茅臺最高峰時零售價達到了2200元,而出廠價卻不足千元,其中的利潤多數掌握在渠道商手里。但是隨著渠道為王向品牌為王發展,不掌握定價權的經銷商們僅僅靠搬箱子就賺取高額利潤,甚至于高于廠家的利潤,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價值貢獻決定利潤率,在流通環節的經銷商就只應獲取物流配送商的合理利潤,而不應再有其他不合理的收益。考慮到其他行業的規律,我認為這個物流配送費大約為售價的2%-3%比較合適。
其次,經銷商賺取高額利潤已經沒有市場背景了。五糧液、國窖1573等全國一線品牌降低出廠價,二線名酒和區域白酒品牌的市場空間被擠壓,大大拉低了白酒的市場零售價格,這場由名酒引領的降價潮還有繼續的可能性。除了市場需求增長的正向推動力,降價后導致利潤空間急劇收縮必將逼迫廠家轉而選擇以量取勝。當廠家的利潤變薄需要以銷量換效益時,經銷商再想維系單個產品的高額利潤很難。
再次,電商對經銷商賺取高額利潤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傳統渠道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渠道利潤高昂,也正因為如此,電商的發展才會如洪水一樣。因為電商的本質在于堅持消費者驅動,而消費者追求的核心在于低價,所以在消費者為主導的時代,電商更容易獲得消費者歡心。傳統經銷商想要在電商的巨大沖擊之下存活,必然要主動降低利潤率,趨向于追求微利。
廠家賺取銷售利潤的大頭,經銷商僅僅賺取物流配送的合理費用,這應該是白酒的新常態。經銷商想要過得更好,其一,可以通過放量來支撐盈利,即擴張渠道覆蓋面的深度與廣度,其二,也可以形成品牌化,賺取因品牌帶來的溢價費用,如1919等企業一樣,通過資源整合賺取更多邊際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