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曾說,“政治即吃飯,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處理飲食問題,就關系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他這話并不夸張,有諸多史實可以佐證,如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開趙國數十年之太平。曹操邀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等歷代著名酒局已是耳熟能詳。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酒局在歷史文化上承擔了如此多的功能,朝代的興衰都能與酒局聯系起來。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說的不過是幾杯小酒忽悠走了天下兵權。一頓酒就鞏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權。以酒宴的方式解除禁軍主要將領的兵權,是宋初政治、軍事中的一件大事,酒酣耳熱之際,談笑風生之中,平靜地對禁軍進行改革。毫無疑問,杯酒釋兵權是宋初重要的事件,將其視為大宋王朝的一個歷史標簽,也不算過分。
成王敗寇,酒局博弈向來兇險無比,再美妙的歌舞、再美味的酒水也不過是假象而已。項羽設下的鴻門宴原本就是個幌子,不過是試探劉邦是否想稱王的借口罷了。劉邦明知項羽意在為何,依舊如約而至,就是不想與其撕破臉,畢竟雙方實力懸殊。原想在酒桌中示弱以打消項羽的懷疑,不料項羽殺意已起,所以劉邦找借口逃掉。
曹操煮酒論英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都是用酒說事。但尋常古人飲酒是為了作詩、猜謎,所以才誕生出《蘭亭序》這般美帖。飲酒作為古代文人的雅趣,已屬農業社會的浪漫,不復存在了。
餐桌與權力到底有何關系?
在法國歷史學家馬克·阿爾貝寫的《權力的餐桌》一書中,從古希臘時代的公眾宴會,到路易十四的豪華餐桌,直至如今愛麗舍宮的第五共和國晚宴,餐桌的變遷被視為是一個權力控制與馴服的過程——“菜”不僅僅是菜,“吃”也不是個人的事兒,因為在吃的“規矩”和“意義”背后,總有需要達成的目的。對應到我們當下,也可以說,常常在酒桌上,“酒”也不僅僅是酒,“喝”也不是個人的事兒。
權力的酒桌上,敬酒與被敬,往往因桌上的最高權力而異。在一個酒桌上,你可能是敬酒者,也即被考驗者;但另一個酒桌,你也可能升級為被敬者,成為考驗他人的主考官。哪怕職別再低,在求辦事者那里,你依然可以成為座上賓與被敬者。由此,敬與被敬,喝與被喝,成為一條盤根錯節的食物鏈,無論是南北東西,只要有權力在場,幾乎就沒有不喝的道理,這成為“放之四海而通行”的酒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