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愛好者在選購葡萄酒的時候,一般都會關注到葡萄酒背標上的信息,而在部分的葡萄酒背標上,可以看到保質期10年這樣的標示。那么這個保質期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十年后這瓶酒就不能喝了呢?如果沒標保質期,是不是非正規的酒呢?
其 實,在2007年10月1日前,所有的葡萄酒都強制要在背標上注明保質期。但是在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GB10344-2005《預包裝飲料酒標簽通則》中明確規定,葡萄酒或酒精度超過10%(體積分數)的其他飲料酒可免除標示保質期。也就是說,是否標明保質期,已經完全由進口商/生產商自主決定,不需要任何標示了。
盡管目前進口商/生產商可以自主決定是否標注保質期,但保質期用在葡萄酒上,實際與葡萄酒的品質,以及陳年潛力毫無關系,是一個可以完全無視的數字。這就好像你看到一瓶看起來很厲害的波爾多葡萄酒背標上寫滿了莊園啦,銷量好啦,品質過人啦,但實際上你買的不過是瓶最普通的餐酒。無論保質期標的一年還是十年,都不應作為判斷這瓶酒品質的依據。
既然保質期的標示不是強制的,10年的保質期又沒有任何指導作用,如何判斷一瓶酒還能不能喝呢?那就需要引入一個葡萄酒行業的概念,即適飲期。適飲期, 正如名字所說,能夠大體反映一款酒適合飲用的時間范圍。雖然每一款酒的適飲期由很多原因決定,沒有兩款酒的適飲期會完全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你花費一兩百塊購買的葡萄酒,都最好購買近3年以內的。因為這個價位的葡萄酒絕大多數都不值得陳年,陳年之后也通常不會有更好的變化。
盡管如此,為了方便讀者,根據一些過去的飲酒經驗,我們將葡萄酒的“適飲期”分為了下列三類。這三類只是非常籠統的分類,也只選擇了常見的酒款,如果要寫的深入,只怕5000字都打不住……
放棄治療型:兩年是極限,買了趕緊喝,電商價格通常低于100。
1)麝香葡萄起泡酒(意大利的Moscato d'Asti);
2)大部分桃紅(尤其是加州的白仙粉黛White Zinfandel);
3)新酒(比如說著名的博若萊新酒);
4)歐洲的大部分餐酒(電商賣100以下,無論紅白,赤霞珠為主的除外,法國、西班牙的為主);
5)新世界大部分低廉葡萄酒(電商100以下,無論紅白,同樣赤霞珠除外);
6)Fino雪莉酒(買了速度喝)。
尚且有救型:3-5年陳年潛力,名莊和名產地會長一些,電商價格150-300。
1)高品質雷司令(阿爾薩斯、德國Qualitatswein、澳洲、華盛頓州);
2)極少數桃紅(極高品質,通常不會便宜,國內不好找);
3)高品質霞多麗(勃艮第村級往上,美國、澳洲、新西蘭、意大利也有一些);
4)波爾多(這個價位基本是中級莊,放個三五年是沒有問題的);
5)無年份香檳(這個價位的無年份香檳基本是小農和極少量大廠,注意要看除渣日期);
6)高品質西拉(隆河大區和村莊級、澳洲、美國)。
相當能放型:這里已經無法用價格衡量,可能很便宜,可能很貴,最少都有5-10年潛力,很多要比這個長得多。
1)馬德拉酒(不死之酒不是白叫的);
2)貴腐/晚收甜酒(五年保底,上不封頂,例如蘇玳、托卡伊、德國BA/TBA、意大利Passito);
3)高品質葡萄酒(什么列級莊、勃艮特級園、里奧哈、納帕谷、瑪格麗特河、北隆幾個產區、巴羅洛、超級托斯卡納諸如此類,名產區太多了,基本這些產區的中高端及高端產品都當得起這個稱號);
4)年份香檳(名家的放個十幾年輕輕松松);
5)年份波特(安心的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