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倫敦佳釀交易所Liv-ex發布消息稱:在過去三年,所有2003至2013年份的波爾多名莊葡萄酒都大幅漲價;這十一個年份的平均漲幅高達41%。 然而,表現領先的卻是 “普通 off-vintage ”年份,價格升幅最多的年份也是最便宜的年份。 平均價格最低的2013年份表現最佳(+ 53%), 其次是2012和2011年份;分別漲價49%和48%。比如,小拉菲Carruades Lafite 2013年表現最佳,在過去五年以來已漲價了177%。
Liv-ex還顯示:價格較高和優秀的2005、2009和2010年份,它們的價格漲幅卻較小。2009年份也只有29%漲幅。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上表顯示了波爾多500指數中價格漲幅最大的葡萄酒;可見較便宜年份的副牌葡萄酒表現領先。
普通年份漲幅大,中國貢獻了三四成影響
中國葡萄酒市場全面接受波爾多名莊酒大約在2007年以后。在此之前,名莊酒還在比較私密的小圈子流通。當行業內的大商紛紛開始關注到波爾多名莊酒并開始進貨時,最初他們可以大批量進貨的就是2007年份的波爾多名莊酒,因為這一年年份不好,傳統的美國、英國市場進貨不多,而正好中國酒商開始進場了。
優自西方精品葡萄酒供應鏈公司總經理吳湘華認為:歐洲與美國市場對差年份不感興趣。而對于中國酒商而言,好年份太貴了,差年份在中國有了漲價空間。同為亞洲國家,日本就比較均衡,不會追捧差年份。
上海唐閣酒業總經理曾朝偉分析:主要還是酒莊主和波爾多傳統配額商的主觀意志影響了,自從2008年份狂漲之后,波爾多的市場已經習慣了漲價。很大程度是被中國買家和消費者慣壞了。便宜年份中國的購買力增強波爾多酒商的漲價決心。
他認為中國市場對波爾多名莊酒普通年份漲價影響達到了3、4成。
葡萄酒消費習慣短期難改變
這種偏好買便宜年份和中國葡萄酒消費不成熟有沒有關系?
吳湘華認為:中國市場對于名莊酒而言,就是認品牌,集中化(向頭部名莊酒品牌集中)。這是初級市場的特征,品牌第一 ,價格第二, 品質第三。
在吳湘華看來,買普通年份的習慣3-5年明顯難改變。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價值體系決定了在很長時間還是會選擇買便宜貨。
曾朝偉則歸結于:中國懂酒的人太少,裝B的人太多。多數人的場景是:剛好和朋友在一起,這位朋友帶好酒,拍個照發微信朋友圈秀一秀照片,證明自己有品位或者有錢,其實平常多數人都不買。
成都酒商翟遠鋼分析:喝這類名莊的人少有專業的人,大多是名氣和牌子吸引他們去消費的,口味不重要。這是法國名莊酒仍然有份額的原因之一。
“我倉庫里有清完關的2008、2009、2010、2011年份的波爾多圣愛美隆名莊酒,因為2009年和2010年年份好,進價高,目前走得慢,其他年份走得差不多了。”浙江一位進口商負責人告訴筆者。正是基于中國高凈值人群對于葡萄酒消費的習慣和觀念,作為進口商很難教育改變,市場倒逼讓他們更傾向于買便宜年份,降低成本、提高資金周轉率。
其實,中國消費者對年份不感冒從澳洲精品葡萄酒這兩年在中國市場的火爆上可以得到印證,其實澳洲精品酒的年份概念也不突出,很少有中國消費者點名要買某個產區某個年份的酒,從這一點來看,法國酒莊強調的年份概念在中國市場成了一項極少數人聽得懂的品質“參數”。(部分內容來源于:Liv-ex優質葡萄酒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