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下稱“方案”),其中第三點“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的內容引發白酒從業者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方案里面只提到了“先對高檔手表、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等條件成熟的品目實施改革,再結合消費稅立法對其他具備條件的品目實施改革試點”,并未提及酒,且后移消費稅還將涉及到征稅環節、征稅方式等多個細節問題,最終方案需要多方的論證討論,并不是一時半會可以確定的,當下無需恐慌。
從宏觀來看,這份方案主要是針對地方財政,希望能夠擴大稅基,均衡地區之間的稅源,同時引導地方政府改善當地的消費環境。 但我們將目光放眼世界,全球多個發達國家的消費稅基本都是在后端征收,比如美國、日本,其商場商品的標價不含消費稅,只有在結賬的時候才會計算,且消費者會一目了然商品原價與繳稅后的價格。 且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消費稅的一切博弈都圍繞著煙、酒、油三大項目,目前煙已經實現了在生產和批發環節征稅,波及酒業恐也為期不遠。
所以,從經濟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消費稅后移的到來確實只是時間問題,那么如果說真的實現了后移,對酒類的流通環節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們且先拋開細節上的問題,按照方案的字面意思來看,消費稅后移意味著白酒廠家的稅免去了,轉移到了批發或零售環節,對于一些強勢的大酒廠來說,下調出廠價的可能性較低,那稅負就會首先轉嫁到經銷商頭上,此時如果市場條件允許,廠家想要進行平衡,大概率會順勢提升出廠價與零售價,給予經銷商更高的利潤來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對于代理中低端產品的經銷商來說,影響可能會更大,事實上,不僅僅是消費稅的調整,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首先影響的大多都是中低端產品,因為這些產品的利潤低,市場競爭激烈,終端價格漲一兩塊錢都很敏感,所以這一部分經銷商很難將稅負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將導致其利潤的進一步縮減。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消費稅的后移一定程度上會加重流通環節的負擔,成為加速行業洗牌的因素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消費稅的調整實則在鼓勵經銷商正規納稅,去劣存優,有利于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
在筆者看來,僅僅是后移消費稅的消息就觸碰到如此多從業者的神經,代表著行業人士對于政策的敏感度都在不斷提升,對于突發事件的應激能力與知識儲備也在有所優化。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說是缺乏安全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調整計稅環節和征收方式,不僅僅涉及廠商和零售環節,還牽涉各相關省市的切身利益與發展,財政部門、國稅總局要如何下好這盤棋,如何平衡好生產白酒的大省份與全國各地方之間的稅源關系,才是消費稅調整最牽動人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