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技術方式,電商要分走傳統商業相當大的一部分份額,這點不容置疑。 然而,電商到底能占多大的份額,或者說電商的邊界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 過去有兩種判斷。當電商剛崛起時,玩家主要 ...
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技術方式,電商要分走傳統商業相當大的一部分份額,這點不容置疑。
然而,電商到底能占多大的份額,或者說電商的邊界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
過去有兩種判斷。當電商剛崛起時,玩家主要是小商戶,商業主流對電商過于輕視。然而,當淘寶快速發展時,商業主流又可能過于重視。這是兩種極端的判斷。我們曾經輕視過電商,現在可能又過于重視電商,輕視了傳統商業的應變和反應能力。
技術在變,人們的認知在變。但在既定的技術和認知條件下,我們需要對未來做出判斷。
商業的均衡
在商業歷史上,誤判的案例屢見不鮮。20世紀初,美國有人就宣告傳統批發商業的“死刑”;20世紀60年代,日本再次宣告批發商業的末日;20世紀末,中國也出現了批發商業“無用論”。雖然批發商業的份額在不斷縮小,但總體規模并沒有縮小,只是分銷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在零售業歷史上,百貨商業、超級市場、連鎖、自動售貨機、大賣場的出現,每次都被稱為“零售業的革命”。然而,每一次都證明,這只是創新,而非革命。最終結局是零售商業形態多元化,創新的商業模式不是對過去商業模式的否定和覆蓋,而是并存的格局。時至今日,最傳統的雜貨店仍然在大都市有頑強的生命力。
難道電商真的是零售商業進化論規律的否定嗎?
說至此,我的立論不是對電商的否定,而是對目前流行的“電商是對傳統商業的否定”的否定,是想形成對電商邊界的正確認知。
我的立論是:電商最終一定會形成與傳統零售商業的均衡模式。當然,電商也可能會形成與傳統商業的嫁接與融合,如O2O。電商與傳統商業均衡的邊界在哪里?我們可以從電商成本、生活方式、交易技術手段和電商跨境交易四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發現電商的邊界。
電商成本與電商邊界
不必諱言,中國電商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初期的便宜。早期的互聯網有“三個零”的說法:零成本、零時間、零空間。中國電商的便宜,又得益于馬云的淘寶和眾多VC們。
初期,電商為什么便宜?主要有四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阿里系初期的“C店策略”。淘寶初期是個體戶們的樂園,也是假冒偽劣產品的集散地。后來,即使是比較正規的B店(天貓),又成為商家甩尾貨的地方。這是便宜的基礎。
阿里在美國上市時,有人就指出:在美國上市最大的風險是貨品風險,假冒偽劣產品可能成為被稱為“禿鷹”的美國律師們追獵的目標,甚至有可能引發集體訴訟。當然,阿里現在有足夠的條件與資格改進這些工作,我們也不希望這樣的現象發生。這至少說明,未來便宜的這個理由不存在了。
第二,電商的流量引導。初期,淘寶通過流量引導,捧紅了一批淘品牌。現在,這些淘品牌在失去流量引導后,普遍成長困難。
流量引導的目的是為了造勢。電商巨頭們普遍已經度過了這個階段,競價排名實質就是流量收費。
第三,政府的免稅政策。政府的免稅政策與電商的流量引導異曲同工,都是為了造勢,屬于放水養魚策略,終極目的還是為了收更多的稅。經濟學家說,世界上有兩件事是可以預測的,即死亡和收稅。
第四,VC們的風投支持。因為看好電商模式,VC們可以支持京東打價格戰,卻不對它提嚴格的贏利要求。傳統商業贏利少了,股市就有反應。電商們虧了,股市可能在歡迎。
上述四個導致電商便宜的條件都是階段性的,而電商成本的上升則是趨勢性的。
成本結構的黃金交叉
傳統商業的成本結構是:人員+地租+廣告+促銷+扣點(分成)+售后服務。
電商的成本結構是:流量+人員+扣點(分成)+廣告+促銷+物流+售后服務。
在既定的貨品情況和商業模式下,影響傳統商業績效的主要外部因素是地段與租金,影響電商績效的主要外部因素是流量。正是租金和流量成本的變化,影響著傳統商業和電商成本的變化。
2000年前后,在電商崛起前期,傳統商業的成本上升很快,此階段恰逢電商大打價格戰,成本和價格優勢明顯。2010—2012年,電商的突飛猛進,就有這個背景。
現在看來,傳統商業的租金仍然在上升,但上升速度已經大大減慢,特別是受電商擠壓,傳統商業短期經營困難,影響了租金上升的速度。與此相反,電商的流量成本越來越貴,已經迫近黃金交叉。電商成本高于傳統商業成本的時期可能很快就會來臨。一旦出現成本黃金交叉,電商成本高于傳統商業,電商就會與傳統商業在成本結構上處于均衡狀態。電商因為便宜而獵取的市場份額就會受到影響。
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但有一個說法,電商80%是虧損的,由于看好電商,不愿意放棄,所以很多電商在硬撐著,當然還有一些后知后覺者,擠破頭往里進的。傳統商業的虧損比例可能遠遠低于電商。這里面不排除電商戰略性虧損的原因,但戰略性虧損的是大商家,小商家的虧損更大的可能是經營性虧損,而非戰略性虧損。
一旦電商不便宜,或者更貴,電商在中國還有競爭優勢嗎?如果缺乏價格優勢,它的增長就快到邊界了。
電商的產業結構與成本
電商不是“零成本、零時間、零空間”嗎?電商的成本怎么會越來越高呢?
對于垂直電商而言,要獲得流量,必須支付宣傳費用。這也是流量成本。當然,也有一些企業擅長公關和造勢,比如小米、京東、蘋果,因為是某個時代的風云人物或風云企業,獲得流量的成本可能比較低,但一定只是階段性。時代的明星,也是時代的過客,很少有長盛不衰的話題人物或話題企業。
對于平臺電商,除了品牌的黏性而獲得一些免費流量外,主要流量來源還要靠購買。電商產業結構的特點決定了流量將會越來越貴。
傳統商業受商圈限制,即使有沃爾瑪這樣的大商家,數量也是有限的,更何況沃爾瑪在美國開店還受“大店法”的制約,開店是受限制的。這就決定了傳統商業有兩個分散特征:一是各類形態的商店是分散的,是共存局面,沒有絕對的主導者;二是在地理上是分散的,除了主流商圈稍微集中點外,次級商圈是比較分散的。比如,萬達的城市綜合體實質上就是在造商圈,商圈越多,租金就越便宜。
從電商在中國的實踐看,平臺電商生存得更好一點,垂直電商經營難度很大。這正好與美國相反。如果以垂直電商為主,電商的集中度可能更低一點,競爭性更強。平臺電商的集中度很高,在全國范圍內,現在阿里系一家獨大,未來也可能只有數家綜合性的平臺電商。這意味著,電商與傳統商業相比,從產業集中度看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