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酒了,大家先來品嘗一下嘛,度數至少在60度以上,還有回甜味呢。”12月9日,在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玉村村民劉克樹家中,來自納溪區白節鎮的70歲釀酒師陳永寬看到酒箱開始出酒后,連忙招呼前來觀看釀酒村民品嘗。
陳永寬從事專業釀酒已經有38年。自2008年以來,面對市場上白酒價格暴漲,農民出于實惠考慮請釀酒師到家中烤酒后,這在瀘州農村已漸成風氣。陳永寬又從中看到了商機,他就買來鋁鐵蒸籠,靠著自己的精湛釀酒技藝,走村串戶替村民釀酒,一年收入達10萬元。
陳永寬親自把握出酒“火候”
嚴格工序 傳統釀酒保生態酒質
“我是1976年就進酒廠開始釀酒了,釀酒必須嚴格工序,進行傳統的生態釀制。”說起釀酒,陳永寬娓娓道來。
陳永寬介紹,釀酒分為蒸糧和取酒兩大環節。第一步蒸糧。蒸糧又分為多個程序,包括浸泡高粱、用甑子進行一燜二蒸、晾曬高粱并攪和翻均勻、撒曲藥,這一過程就是要掌握其適宜的溫度。其后就要將高粱入窖池發酵,讓高粱充分糖化。這一關是出酒多少的關鍵,在時間上必須8天以上。如果不做到這一點,不僅影響高粱的出酒率,還會影響其酒的品質。
第二步取酒。高粱在經過8天的窖池發酵后,將充分發窖后的高粱與原有的母糟攪和均勻,起入甑子進行燜蒸。在燜蒸這一環節,甑子必須蓋嚴實。燜蒸取酒的這一過程只需要40分鐘左右,就可讓高粱的酒出盡。但這一過程的核心在是在甑子燜蒸時,甑子里的高粱必須抹平,防止高低不平,最終導致出酒不均勻,并且酒中還摻雜水份,影響酒的品質。
而陳永寬在替農民釀酒中,他還只用曲藥,不使用糖化霉等添加劑,確保生態酒質。據悉,飲用這種自己釀造的生態酒,不僅不上頭,對人的身體也不會無副作用。
酒價翻番 古稀釀酒師年入10萬
“從年初到現在近1年時間,已有將近5萬斤黃高粱或大米、玉米等糧食,經過我的雙手,變為了白酒。”陳永寬喜滋滋地告訴筆者說,他沒有固定的白酒作坊,而是流動作業。有人邀請,就到那家去釀酒,1斤糧食收取2元工資。
陳永寬告訴筆者,他這幾年能靠著傳統釀酒技藝走村串戶替村民釀酒,原因除了瀘州為了發展白酒產業,大力發動農戶種植高粱,而高粱,正是釀造傳統白酒的最好材料。最關健的是,近年來,市場上高粱價格變化不大,但白酒價格則翻了幾番。對于普通農家而言,要想喝到高品格的白酒確實困難。自己釀造,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且喝起來也讓人放心。
陳永寬給筆者算了一筆賬:“若以100斤高粱來計算,高粱成本為200元左右,加上每斤糧食我收取2元工資200元,成本為400元,但可出酒40斤,這樣計算下來,一斤白酒價格也就10元左右。但這卻是地地道道的純高粱酒。市場上銷售的瓶裝白酒,一般的也要二三十元,稍微上點檔次的就在百元以上,且喝了還常常上頭。”
從2008年起,陳永寬就開始走街串巷,下鄉釀酒。6年來,陳永寬最明顯的感受是,最近兩三年他的生意越來越好,不僅本村、本鎮,還到了其他鎮和其他縣區。“釀造白酒的最好時間,是秋冬和早春季節。以前,我一年也不過釀造四五千斤白酒。但自2012年以來,每年都要釀造5萬斤左右的糧食。釀造出來的白酒,足足有5噸左右,我有近10萬元的收益。”陳永寬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