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法國國家釀酒師,北京酒易酩莊的董事長張言志最近可謂越來越火。西農畢業后,他選擇了去法國深造。這段留學經歷,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同時也積累了資源。2010年張言志從原來的公司辭職,后來成為帕圖斯的中國首席代表。現在,他不僅僅做進口葡萄酒的生意,同時還在寧夏建了自己的精品酒莊。
在張言志看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思維不同,外國人是零售思維,中國人是渠道思維。外國覺得價格合理,產品優質,擺到渠道終端就一定可以賣出去,其實這才是先進思維,而中國人認為好產品、好定位要有,渠道推力也絕不能少,經銷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其實外國人做零售思維是沒有利潤空間的,很多人不愿意做,因為利潤太透明了,層層環節的費用過高,最后到消費者手里價格過高。渠道思維是目前中國先鋒思維,但是會慢慢向零售思維轉變。
張言志一直強調做進口酒需要做大品牌、大單品。他認為,消費者的腦袋就是被品牌意識武裝起來的。在這樣一個品牌意識超強的市場,大品牌的導入是最容易的。
近日,受葡界論壇的邀請,張言志董事長談了有關進口葡萄酒的定價策略問題,他認為:
100家進口公司可能就會有100種定價方法。不像白酒市場,有成熟的市場規則,成熟的經理人隊伍,因此白酒的市場推廣方式和定價策略基本上是有章可依的。而進口酒市場,盡管經歷多年的發展,但持續經營5年以上的公司很少,因此新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就像波浪一樣,一波下去了一波又過來,基本上都在不斷重復過去的市場錯誤。比較明顯的錯誤:
第一種:
我不賺錢,我就沖一下市場,把別人干死了我就有機會了。但問題是,低價策略壓縮了教育市場的空間,大家都在一個不了解葡萄酒的市場拼價格,消費者只能去選擇更低價格的產品,因此低價策略給非原瓶灌裝酒創造了市場空間,因為它價格更低;非原瓶罐裝酒的底價策略給垃圾酒創造了市場空間,因為它成本幾乎可以忽略。所以說,底價策略基本上多輸局面,但我們看到仍有很多企業在冒險。
第二種:
我跟消費端關系好,要找價格不透明的產品,賣貴一些。市場上一些聽都沒聽過的產品,一次次刷新我們對高價的認知,我見過普通VDF定價過2000的,居然有人信。這種定價策略,是超出市場規律的,就像大家說阿爾法狗研究中國股市,5年后宣布投降。這種定價策略需要有強大的社會關系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可能商家賺到了錢,但并不會成為一個有規模的生意。從積極層面想,這類客戶至少對高端酒的市場教育起到了積極影響。
其他還有類似于組團去國外拼柜、包銷等等的進口形式,都會形成不同的定價策略和銷售方式,我就不一一列舉。但無論任何一種生意方式,任何一種定價方式,都離不開生意的本質,不會因為某個個體的一時創新而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