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世紀歐洲教權與君權之爭,中世紀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故事:二人因為米蘭大主教任命的問題上起了爭執,教皇遂宣稱將皇帝逐出教會并廢除了皇帝皇位。由于帝國內部許多地方貴族已經對亨利四世表現出不滿,皇帝哪怕是名義上教籍和皇位受到損害也極可能釀成激變。于是中世紀最富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1077年冬天,當時歐洲最有權勢的皇帝亨利四世越過阿爾卑斯山,來到格列高利七世所在的卡諾薩城堡(今意大利北部),皇帝神情卑賤,赤腳爛衣站在雪地中祈求教皇原諒,最后教皇收回驅逐令,而皇帝則發誓改過自新。
除了參與政治,早在古羅馬帝國晚期,基督教的另一部分教士們來到了山區、海邊或是沙漠,過著與世隔絕的精神之旅,另有大批修道士則組成團體,建立修道院,開始團體修行。圣本篤(St. Benedict of Nursia,約480-550)的時代,雖然歐洲已有大大小小的修道院,然而各修道院的修士生活沒有統一標準,圣本篤集前人思想之大成,編寫了《圣本篤會規》(簡稱《會規》)。《會規》制定了明確的修院生活,其特點是修道士的生活要繁忙而有規律性,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是祈禱、下地勞作和抄寫手稿。在圣本篤死后不久,由于教皇格列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590-604年在位)不遺余力地對《會規》的宣傳以及大批本篤會傳教士外出傳教布道,《會規》終于遍傳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幾乎所有修道院的修院生活都以此為標準。
中世紀本篤會修道士的日常生活,祈禱、照顧病人、整理典籍,以及下地勞作。在他們看來,體力勞動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這些修士是當時歐洲最早將智力運用在農業耕作上的人群,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大大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其中尤以勃艮第西多會修士們在葡萄栽培方面取得的進步最為突出(參見葡萄酒文明中世紀史法國篇的勃艮第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