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仍有需求增長空間
我們討論白酒行業是否回暖,首先要看行業回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我看來,這個原因就是白酒產業的總需求沒有萎縮,而是持續增長。
產業界、投資界在白酒業進入調整期后,認為白酒業產能過剩、價格虛高,將要遭遇量、價兩方面的同時衰退,因此復蘇的時間會非常之晚。而現在的“回暖說”實際上已經讓這一判斷出現了變數,那么,我們不妨從根子上來追究這一問題,即白酒需求到底是不是在萎縮?白酒的產能是不是真的過剩?
根據我手上所掌握的資料,我認為,中國社會對白酒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大體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說,中國白酒并非真的產能過剩。
中國人均酒精消費量與世界水平的對比
2014年,美國人消費了198萬噸烈酒。美國的人口約為3.1億,中國的人口則超過13億,兩者換算下來,中國人每年是可以消費1000萬噸烈酒的。而事實上,中國人在2014年消費了1200萬噸的烈酒。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和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所提供的信息:“中國人所喝掉的酒精,有69%來自烈酒,而啤酒和葡萄酒則分別占28%和3%。”白酒其實仍是中國人飲酒的首選,這是由歷史和文化所決定的。
從人均純酒精消費量的數據來看,中國的人均酒精消費處于中等水平。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人均酒精消費量為6.7升(該指標是將各種度數的酒折算為100%的純酒精);歐洲國家的人均酒精消費量為12.5升以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為10-12.5升之間;美國及拉美地區則在7.5-10升之間。
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地區相比,中國的人均酒精消費水平并不高。而考慮到人口老齡化,酒精消費能力下降等因素,我有理由認為,中國在酒類產品的需求方面仍有增長的空間。
中國人均GDP與酒水消費的關系
據招商證券《國際人均酒精消費及拐點期酒業股專題研究》中提供的資料顯示:“人均飲酒量與經濟發展正相關,人均GDP 在兩萬美元以下的,酒精攝入量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快速增長,其中,0.5-1.2萬美元階段增長最快;而超過兩萬美元水平,酒精攝入量則將趨于下降。”該研究資料指出,目前中國的人均GDP正處于最有利于酒類消費增長的階段。因此,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說,中國的酒水消費量還沒有到頂,不存在大幅衰退的邏輯。
過去二十年,中國總的社會商品消費額增長了近十倍,旅游消費增長了二十多倍,餐飲業也增長了十多倍,而白酒的消費量從1995年到2014年只增長了近2倍,即便是從最低點的300萬噸算起,也不過就是四倍。在社會經濟整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白酒消費的整體水平其實是遠低于其他消費品的增長的。
兩年前,業界預計白酒的消費量會大幅下跌,這是參照2000年前后所發生的“白酒塌方”來下的判斷。那一次,白酒的銷量從800多萬噸跌到300多萬噸,產銷量衰退幅度達到了近三分之二。
但是,這是有其特殊性的。當時,社會財富整體累積不足,能用于非生存性消費的資金太少。一旦收入波動,消費者會立即大幅削減非生存消費。而今天,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令消費者積累了一定的儲備資金,即便短期收入有所減少,但也不至于大幅削減開支,因此,產銷量大幅下跌的社會背景并不存在。
現在看來,認為白酒在這一輪的調整中會產銷量下跌一半以上的論斷是直接基于歷史考量的,過于簡單。
在中國,白酒總體上的產銷大體是處于平衡狀態的,任何產業一旦進入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階段,將陷入長期的衰退和停滯,這與今年的行業表現并不相符。
我對行業回暖抱肯定態度的另一個原因是本輪調整中,白酒業內部所存在的三個互相關聯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兩個,而剩下的那個,也在逐步的解決中。
這三個問題分別是價格泡沫、渠道庫存和經營主體過剩。
關于這三個問題的成因及分析已經很多,于此不再贅述。但無論如何,這些都只是對白酒經營優點過度利用的結果,是十多年來快速發展的后遺癥。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也就是產業內部不存在使產業長期大衰退的因素。
白酒陷入調整的三大問題及解決方法和解決時間
通過對產業的了解,我認為,價格泡沫在2013年已經得到了基本解決;渠道庫存到目前為止已大體趨于合理;而剩下的經營主體過度的問題,也正在逐步的解決之中。這一輪的調整,是白酒產業一次常規的內部自我優化,業界和投資界都過度地放大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