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中明確規定,醬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質,需以高粱、小麥、水等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制成。
白酒行業整體形勢的大好僅僅是少數龍頭企業,大多數中小企業依然是處于調整之中。并且,仁懷為代表的貴州醬香型白酒確實面臨著更艱巨的形勢。因為醬香白酒并不好做,因為它工藝復雜,對品質要求很高,所以生產成本高,產量低,資金周轉慢,這些因素可能影響醬香酒的發展。
全國醬香型白酒市場培育明顯不夠,目前醬香型白酒產量僅占全國3.5%左右;供給與需求不平衡,不少白酒企業對消費需求層次、市場定位缺乏足夠的認識。貴州醬香白酒企業營銷落后、品牌力薄弱,多靠團購渠道銷售高端酒為主,市場網絡布局極其有限,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弱。
也就是說,貴州醬香白酒企業多是小企業,無自主品牌,以生產基酒、散酒、勾兌酒為主,附加值較低。是一沒技術,二沒品牌,三沒數據的企業。
貴州醬香白酒在市場進行大調整的時代,應該有更多的反思。
貴州醬香白酒在國際化、城鎮化、互聯網等環境下如何發展?
醬香白酒的核心消費群體究竟是誰,他們的需求點是什么?
有很多僅僅做銷售的企業,喜歡降價、打折、促銷等,也就是降價或變相降價,這最簡單有效,但負作用也最明顯。
他們只能利用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因為消費者不知道醬香型白酒里面有大曲醬香,麩曲醬香,翻沙醬香,回沙醬香,碎沙醬香,串蒸醬香。
并且醬香型白酒的標準,始終都是大曲醬香的規范和規定,對于大量的碎沙醬香等,卻沒有標準和規范,導致了整個醬香亂象,不管是麩曲醬香、還是翻沙醬香,甚至碎沙醬香和串蒸醬香,都宣稱是大曲醬香酒。
網上有人3.9元、6.6元、9.9元賣茅臺鎮醬香酒,也聲稱是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這對于貴州醬香白酒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也讓很多經銷商和消費者對醬香型白酒開始產生了不信任。
低價競爭,酒精勾兌,這一點,濃香早就做到了。所以,今天川派濃香幾乎萬劫不復!就像酒精勾兌酒對白酒的傷害一樣,能夠打敗醬香的不是濃香不是清香,只有自己。
醬香酒的技術價值在于“時間”,品類價值在于“健康”,標準價值在于“嚴格”,品牌價值在于“稀缺”,投資價值在于“增值”。
限制三公消費后,茅臺品牌價值才得到了本質彰顯,醬香酒的消費需求更是“大市場、小份額”。高價產生的是價值認同和品質認同,這一點,茅臺酒做到了。茅臺給茅臺鎮的醬香酒,樹立了一個典范,榜樣近在眼前,貴州醬香白酒怎么學呢?
醬香白酒的文化思考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酒文化,就是要通過文化賣酒,必須讓文化帶著酒香,文化和酒應該是通透一體的,內在發出的,而不是獨有文化外衣就可以了,關鍵在于文化要滿足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精神需求。
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是比生活必需品還重要,它不是純粹的物質產品,當然也不是精神產品,它是兩者的完美結合,所以說酒是物化了的精神產品!
有人說文化看不見摸不著,其實不是的,處處都有文化,比如茅臺的原料,主要是當地的高粱,應該有著很高的質量要求,驗收人員除了技術,除了經驗,更和責任心有關系吧,其實只要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在過去幾十年間,酒業主導商業模式經過了大流通、盤中盤、后盤中盤、團購等幾個階段,現在已發展為深度分銷、電商、定制、O2O等創新模式百花齊放的行業格局。
在這種變化趨勢中,已經體現出酒業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即貼近消費者、關注消費者和服務消費者,其本質就是不斷優化酒類消費體驗,使酒類消費更加愉悅、更加舒適、更加便捷。
我們的酒文化應該發揮更大作用,順應并推動酒類商業模式的進步發展。
貴州醬香白酒的當務之急要做幾件事
1、樹立產區概念,深刻認識風土,實行酒莊分等分級。
我們都知道水質、土壤、氣候、氣溫、微生物、釀酒師是釀造優質高端佳釀的六大條件。也就是中國的哲學基礎“天人合一”,而前五大要素就是自然地理環境,國外釀酒業界稱之為“產區”。
貴州醬香型白酒“產區”、“風土”有獨特的條件,并且醬酒的龍頭企業茅臺就一直在強調“出了茅臺鎮產不了茅臺酒”,但是僅僅單個企業的傳播力度不夠,需要更高層面的組織,需要建立系統的分等分級管理方法。
貴州醬香白酒最適合打造中國的“波爾多”,國內也有可以學習的榜樣,比如葡萄酒,寧夏就實行酒莊分等分級管理。
當然,貴州醬香型白酒的產區、分等分級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導下,通過行業進行品牌評價、等級界定、消費體驗等維度形成消費者認可的標準化體系。
比如,我們可以打造黔酒、赤水河、遵義、仁懷、茅臺鎮、核心產區這樣幾個產區層級,越小越珍貴,這是品牌推廣的核心。這樣既有大產區的支撐,又有小產區做深度背書,價格價值消費者可以明明白白。
2、加強行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作用。
行業協會是企業自主形成的行業自律組織,而合作社就是企業自主的經濟組織,可以抱團打天下,集體對外宣傳推廣。特別要強調的是,協會和合作社應該是利益形成的同業公會組織,成為企業自己的組織,自己成立的自律組織,比如管理產區,酒莊比如分等分級就應該由協會進行。
合作社在法國酒莊很多,簡單說就是大家抱團,集中小企業的力量。協會對內應該進行技術、企業管理的交流,協會應該多樣化,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比如貴州醬酒研究中心就相當于一個協會,就可以進行這種技術交流。
3、建立民間的、獨立的社會評酒組織,舉辦評酒會。
用以重建白酒和消費者的信任,推動貴州醬香白酒走向全國,走向世界。1989 年第五屆評酒會以來國家沒有舉行過面向社會的評酒活動。但是直至今天,所有的暢銷酒都是國家名酒,不是四大名酒,就是八大名酒,最少也是十七大名酒。這就證明消費者需要這種評酒活動,雖然說消費者有著對產品最終的評價權,但是只不過這樣的評價需要專業的指導與幫助。
事實上,批評不自由,贊美就無意義,沒有獨立的評酒,白酒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危機就產生了。消費者最想知道的是一款酒究竟好在哪里,標準是什么,如何品嘗。
現在是市場經濟,是法治社會,再由政府組織評酒,所以建立民間的、獨立的評酒社會組織和評酒會,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貴州醬香白酒來說,不管是分區、分等、分級,還是宣傳推廣,都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急迫。
現在國內不讓評酒,外國的評酒組織就來填補了,什么比利時,法國人,美國人,德國人,都要評白酒,外國人評白酒說實話真不行,就像中國人評威士忌不行一樣!最好還是中國人評白酒,要說權威還是國內的五次評酒會,那水平還是高得多了。
當前消費者包括經銷商都需要專業指導,需要知道究竟是好酒,最近貴州醬酒研究中心就出了醬酒的六種標準樣,有大曲醬香,麩曲醬香,翻沙醬香,回沙醬香,碎沙醬香,串蒸醬香,這就為下一步正本清源,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講好每個酒廠的獨特文化,講好有個性的釀酒師,突出差異化的歷史。
中國的白酒本來就應該像法國的葡萄酒或德國的啤酒一樣,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就是大中小并存,企業要做強而不是都要做大,每個酒廠都有各自的特點,這就是核心競爭力,如果要是告訴別人,誰都能做,那就不是核心競爭力……
風土、釀酒師、產品,是一個三角形,產品在前面,風土和釀酒師是支撐,支撐越強大,產品就越強悍。在國外釀酒師是酒企業的靈魂,也叫以釀酒師為中心,因為釀酒師是決定酒的品質和風格的關鍵人物,當然也就是手藝人,工匠就是手藝人 日本對手藝人最高的稱呼不叫大師他叫巨匠。
我們一般管酒界領袖叫大師,叫泰斗,比如實戰派領袖周恒剛,我認為最準確的就是叫他酒業巨匠,他是會釀酒的。我聽周公說過,也聽辛公說過,文化大革命期間周恒剛,辛海庭兩個人在輕工部干校小酒廠,分別帶一個班,兩個人還比出酒率呢。
在周公的影響和熏陶下,他的關門弟子席玉就扎扎實實做酒,以匠人為榮,被業界稱為“匠人席”。歷史怎么講,歷史要讓人家看得見,是講酒廠具體的歷史,不是大而空的,比如赤水液酒業有著獨特的歷史,他們有著茅臺老釀酒師鄒國啟的家傳手藝,有的歷史資料,所以他們講歷史就真實可信。
當然由于近百年來,我國社會動蕩變化,很多資料遺失了,這是我們的不利條件。法國歐洲的酒莊他都會給你看歷史資料,他的爺爺,爺爺的爺爺的照片等資料,讓你覺得他的歷史是真實的這是縱的一條線,橫的就是每年都有評酒會獲獎情況,縱橫交錯,一個立體的形象就出來了,這個思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5、商業模式要創新,開創出互聯網時代的貴州醬酒營銷模式。
首先醬酒小品類、稀缺資源優勢、高品質的特征與互聯網發展結合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其次,醬酒消費群體呈現出小眾化和碎片化的特點,與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從一個大群體分裂成了無數個小圈子、小社群的現狀吻合。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未來的中國社會,將從中心化傳播到去中心化傳播。以政務領導為中心的白酒營銷模式,必將逐步失效,而借助互聯網的物流和結算,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可靠溯源、安全保真特性,吸收團購、直銷、微商的經驗,創新為社群,圈子、口碑為主的互聯網社群營銷。
這方面肆拾玖坊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他們跨界打劫,去中間化,跨界很重要,老話說,同行是冤家,隔行是利,是有道理的。將白酒銷售環節中的各級代理商悉數砍掉,將渠道成本降到最低,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得到的價格最低,這就顛覆了傳統銷售模式。
眾籌入股,合伙人制、口碑體驗營銷,迅速的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市場,股權參與可以極大激發眾籌股東的銷售動力,總公司對品牌、產品嚴格把控,帶來銷售爆發式增長。
他的生產基地鵬程酒業也有很多和消費者貼的比較近的改變,也就是從單純的生產企業向市場主導型企業做了一些轉變,開了個轉型的好頭。
這不是單純的建成好看的花園式工廠,而是離消費者更近的工廠,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也是和國際接軌的必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