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行業盛會(酒協年會)在京舉行,此次峰會不僅公布了白酒、啤酒、葡萄酒、果露酒、黃酒、發酵酒精等行業2017年的數據,還對酒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做了解讀和展望。
具體來看,白酒行業在一線名酒量價齊升的帶動下,二線酒企及區域龍頭業績增長,行業競爭依然殘酷。另外,啤酒行業難言回暖,啤酒消費市場連續四年下降。而葡萄酒行業則連續五年下降,仍然沒有走出底部運行的狀態。伴隨著白酒龍頭企業貴州茅臺、瀘州老窖、洋河等企業加大葡萄酒行業的投資,葡萄酒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勵。
2781家酒企銷售額逾9000億元
據了解,2017年1月份-12月份,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為7077.41萬千升,同比增長3.31%,其中飲料酒產量是6050.13萬千升,同比增長0.97%。
效益方面,對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是2781家,累計銷售收入超過90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45%,累計實現利潤1314.03億元,同比增長27.24%。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表示,上述數據可以認定為中國酒行業回暖的趨勢明顯,高端名酒與區域龍頭品牌集中度高,全行業穩定向前發展。尤其是白酒行業,2017年在一線高端名酒的帶動下,諸多二線名酒品牌快速走過調整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
對于當前酒行業的特點,王延才表示,新時代的中國酒業通過主動適應經濟的新常態,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智能轉型,努力提質增效,進行大量的有益探索,繼續保持了行業發展穩中有進的向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規模以上酒企去年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但細分來看,2017年飲料酒總量增長不到1%,白酒、啤酒和黃酒這3個酒種的市場表現和容量總體趨穩,行業兩極分化突出。
“在消費的領域,消費都在向骨干企業、優勢品牌企業集中。2017年酒行業經營加劇,甚至形成了一種完全的擠壓式競爭的狀態。大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周轉時期,中小企業更加困難,這是酒行業發展的現狀。”王延才表示,小作坊式的企業一直在減少。
白酒行業并購整合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起白酒行業就進入了調整期,經過3年多的調整,白酒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有了新的突破。“2017年以來,一線品牌產品價格回升,產品的銷售量和價體,高端和次高端的產品延續價格回升態勢,是增長的主力軍。在一線高端龍頭的帶動下,諸多二線名酒品牌快速渡過調整期,進入新的良好穩定發展態勢。相比高端和次高端的產品,現在二線還沒有全國化的強勢品牌出現。”王延才表示,在產業和產品結構新變化的條件下,對企業而言,核心是應該把握新時代、新消費、新機遇的宏觀大局,有針對性的制訂好自己的規劃和計劃。
從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產業結構逐步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及產業優勢向傳統的優良產區傾斜,從目前看,“白酒產業調整仍將繼續,新一輪的企業整合、并購開啟,行業的洗牌和競爭加快。從全社會這個角度去看,白酒的產能仍然是過剩,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
在王延才看來,十三五期間,白酒的產能總體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全國優勢產區擠壓劣勢產區,各產區產能之間呈此消彼長的態勢,產能壓縮逐步減少。白酒的品種、價格、渠道和服務體系的再造已經是無法回避,傳統的流通渠道與新型的互聯網渠道逐步整合,多種渠道并存。流通體系與服務體系加快,多渠道提供服務格局正在形成。
啤酒消費市場連續四年下降
2017年,啤酒行業相對穩定,中國市場也到了一個消費量飽和平穩的狀態上。表現在啤酒消費市場連續四年下降,從2013年至今的四年里累計下降15%,消費量下降了12.2%。
從效益來看,2017年啤酒企業是447家,累計完成銷售收入是176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3%。去年啤酒行業的利潤是129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83%。
在王延才看來,在高速成長的消費市場中,啤酒企業過分的重視市場份額,而忽略了品牌文化的建設和培育。而后期的過度競爭階段中,只是一味地強調了品牌文化建設,對品類文化依然不夠重視。因此對于啤酒的品類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建設一個中國啤酒文化體系,這也是未來酒協的重點工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2年以來,進口啤酒的增幅達到1424%,進口啤酒填補了國內啤酒多樣化的空缺,引領了我國啤酒產品的變化。“預計未來兩到三年,消費升級所帶來的消費結構轉型仍將持續,引導啤酒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轉變速度加快。”
主流啤酒產品市場份額仍將緩慢下降,但國內啤酒產品將越來越豐富,同時小微型工坊啤酒快速增長,緩解了國內啤酒產品結構過于單一的局面,口味多樣化,包裝形式多元化成為新特征。
王延才表示,隨著啤酒業競爭態勢的延續,將使行業盈利水平得到回升。目前小微型工坊啤酒年增幅大概在40%左右,未來可能會增加到全行業總量的3%,預計會達到140萬千升,這是不可回避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