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完成后遭遇行業深度調整
然而,隨著國家八項規定的出臺,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豐聯酒業旗下的4家酒企也未能逃過行業調整的沖擊。聯想控股“繼續加快并購步伐”也從此停止,要“打造中國領先的酒業集團”的夢想也已擱淺。
據悉,近幾年,豐聯酒業內部人事變動頻繁,其旗下四家酒企的高管頻繁更換,這一直為外界所詬病。聯想控股收購孔府家酒業后,孔府家“主帥”更換兩任,但孔府家酒的業績并沒有因聯想的介入而逆轉。
有業內人士表示,聯想控股收購板城燒鍋酒后,在一年時間內,因為各種原因,板城的管理層和銷售人員大量流失。 酒業家引述豐聯酒業前高管的評論認為:酒業收購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傳承和穩定,這種穩定最為重要的是原有團隊的穩定,其次是產品的穩定,“文王被收購之后仍然保持業績穩定,這家企業被收購之后,豐聯派過去的高管沒有帶自己的團隊,沒有在企業內部進行人員洗牌,這家企業銷售業績反而很不錯”。
據悉,收購之初,豐聯集團對4家酒企的管理方式是中央集權式,有說法稱,早期豐聯酒業銷售團隊日常工作中報備程序繁瑣復雜,效率低下,有時候一個商標事宜走完申請流程都需要一個多月時間,而這與白酒行業銷售等環節需要快速決策完全相悖。
根據聯想控股公告披露的數據顯示,2014年,豐聯白酒業務收入11.21億元,比2013年減少13.6%,其中板城、孔府家、文王、武陵四大品牌的銷售額分別是5.11億、1.96億元、2.96億元、1.03億元,凈利潤虧損8.53億元。2015年,豐聯酒業實現營收11.87億元,同比增長5.89%;凈利潤虧損7300萬。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上半年,豐聯酒業首次實現扭虧為盈,上半年收入5.68億元,盡管下滑9%,但是凈利潤終于實現扭虧,凈利潤1300萬。
據了解,聯想控股當初收購4家酒企耗資超過20億元,加上后期投入已超過30億元,而外界有消息稱,聯想控股此次打包出售價格在15億元左右。
對于為何出售4家酒企,聯想控股方面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沒有披露更多的信息,只是表示“為尋求豐聯更好發展”。
專家說法:標準化管理模式不適合白酒行業游戲規則
“聯想控股講究國際化、標準化管理,其所控股的企業非常強化預算制和工作計劃,但是白酒行業非常講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不同的市場操作方式也不一樣,講究快速決策”,白酒行業專家肖竹青表示,另外,白酒銷售與賣標準化的電腦產品也是不一樣的,豐聯酒業的職業經理人沒有授權,市場反應效率很慢,顯然標準化的管理模式是不適合中國白酒行業游戲規則的。
其實,除了聯想控股等外來資本介入白酒行業外,此前海航也將貴州懷酒納入囊中,目前表現也是一般。但是,這幾年白酒行業整合并購案例中,也有為數不多的成功案例,如酒鬼酒前高管韓經緯斥資2.28億元重組并購中國白酒百強企業山東溫和王酒業集團。據悉,重組后的溫和酒業目前已形成當地政府、經銷商供應商、員工與管理層均滿意的多贏局面。
“通過改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引進白酒行業頂級資源扶持溫和酒業品質升級,品牌升級和服務升級,前置性投入和分行業滲透與分圈層營銷引領中國中國酒業創新營銷”,溫和大王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區一策、一品一策,五分鐘內微信交流就能做出市場決策、市場投入,這個可能是重組后的山東溫和酒業集團成功的根本原因。
“此次決定出售豐聯酒業,可以說是聯想控股進軍白酒行業宣告失敗,相當于交了30多億元的學費,代價應當是比較慘重的”,肖竹青表示,白酒行業的快速反應機制、前期市場投入、大量的創新營銷,這些都是作為外來資本的聯想控股在酒業上很難復制的,其投資白酒行業的失敗,也給投資行業敲響一記警鐘:企業尋求多元化發展,要清晰地搞清楚,什么是可以為,什么又是可以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