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于“荷花”定律的文章刷屏“朋友圈”:一個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會以前一天的2倍數量開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便開滿了整個池塘。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第15天?錯!是第29天。
這個定律對“成功”進行另類且深刻的解讀:成功之前須耐得住寂寞、受到了煎熬,因為成功可能并不在成功的前夜,而是在成功的當天。
之于酒類行業,2019年及未來幾年,被普遍認為國家經濟發展態勢在“高質量”發展戰略影響下將進入“減速緩行”期。那么,在比之2018年整體環境更加嚴峻的往后歲月中,又有多少企業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了煎熬呢?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前不久,李保芳書記說過一句話:“應理性看待白酒企業業績,不能非要達到20%或30%才算增長,而稍有減速就認為不景氣。酒企不可能始終都保持百米沖刺的速度,這樣會把企業拖垮,畢竟還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需要做。”這句話除字面意思外,還意有所指:領袖標桿企業也有壓力!我們認為,在大環境左右下,白酒企業必然會受到影響!但受影響的程度,可能又與各企業所處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019年及未來幾年,在“馬太效應”持續作用下及經濟下行趨勢的影響下,中國酒業依然是“獨角獸”們的舞臺,有所不同的是“舞動”的節奏可能不會像以前那么肆意!它們會選擇更恰當的速度跳舞,不外乎修正步伐而已。
然而,“獨角獸”企業可以修正,那么中小企業又該如何?在與某業內資深專家交流時,他提出了一個觀點:“所有高質量發展進程,都是對行業領先者有利,而對區域中小企業而言都是惡劣的!比如房地產的形式便是如此!”實際上,從上一輪行業調整結束迄今,當初許多人所暢想的“整體復蘇”、“白銀時代”并沒能如愿到來,現實只是“少數領袖企業”的回暖,而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依然舉步維艱。而這樣的形勢在未來可能會愈演愈烈,畢竟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在結構、基礎、系統等各方面具備持續抗壓能力!
可以想象,在國家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下,那些不具備結構高質量、產品高質量、營銷服務高質量的中小企業必將面臨被淘汰的境地。而具體就酒類市場結構來看,我們認為未來高檔酒需要看政策(貨幣政策),中檔酒需要看經濟(商務活躍度),而低端酒則主要看人口(消費基數),與之對照,地方性酒企特別是地方中小型企業的萎縮幾乎難以避免,因為中低檔是地方酒企的集中處,在經濟增速下行、人口縮減這兩大長期趨勢作用下,市場份額必然會減少。再加上大部分地方酒企還處于人口流出地,其損失將更明顯!由此可見,“過分樂觀”不應該是大多數中小型企業應有的態度。
當然,中小企業也并非沒有機會!一方面,如果消費稅改革不推出,在經濟下行趨勢下,出于對稅收、就業等多重因素考慮,地方政府或多或少會出手保護,也即是說短期內這類企業還一道“防護罩”。另一方面,中小型企業所面臨的壓力和動力其實遠大于大企業的,未來可能會有不少被淘汰,但基于壓力而出現的創新思維和模式也會更多,這類企業未嘗不能以此殺出一條血路。
我們認為,在可能更為嚴峻的大環境下,企業不應該過分樂觀,而是以“荷花”定律來警示自身,規整步伐、謹慎篤行,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