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窖的“瓶貯足年年份酒”到仙潭“釀造年份+灌裝年份”雙標注法打造真年份,再到瀘州老窖攜高端酒國窖1573瓶貯“新政”參“戰”。在“年份酒”亂象之下,被叫好的瓶貯年份酒卻因為諸多尷尬而難以被推廣。即使如此,也有行業人士承認其先進性。
被叫好的“瓶貯年份酒”面臨五大尷尬
1月4日, 瀘州老窖正式發布《關于國窖1573經典裝瓶貯年份酒2017年度價格體系的通知》,讓行業再度將關注的目光”瞄向”瓶貯年份酒,但瓶貯年份酒概念自2014年在行業首現以來便備受爭議。
為之叫好者認為這是白酒誠信和高品質的體現,讓年份酒的真實性得到保障,也讓年份酒的監管變得簡單易行。甚至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年份酒標準“難產”的情況下,出臺“瓶貯年份酒”被認為是目前最笨也是最有效的生產“年份酒”的方法,算得上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保證了年份酒誠信問題,讓消費者也能更明明白白地消費年份酒了。
但即使在老酒市場按出廠年份論價已經成為了“潛規則”、普通消費者比較認可瓶貯年份酒概念的當下,絕大多數白酒企業卻不愿意主動推廣“瓶貯年份酒”。
深究其中原因,除了瓶貯年份酒的出臺是因為年份酒標準“難產”的結果外,瓶貯年份酒還面臨這些尷尬:
尷尬一:大量占用資金
目前老酒市場雖頗有前景,但是大部分瓶裝老酒都是在經銷商手上,老酒生產儲備本身就占用大量資金,銷售量又遠不如普通酒,面對如此境地,所以很多酒企遲遲不愿意推出瓶貯年份酒。
尷尬二:品質提升效果略遜
在相同時間內,在陶壇儲存的酒老熟速度和在玻璃瓶中儲存的是不一樣的,很有可能在陶壇中儲存三個月就超過玻璃瓶中半年的效果,也就是說在玻璃瓶中儲存的酒的品質其提升效果遠不如在陶壇中明顯。那么,作為酒企自然更愿意選擇在壇中儲存而不是瓶中。
尷尬三:監管依舊缺失
現在各個企業只能按照自己的標準,出于企業自發的行為,自然,作為年份酒標準難產結果的瓶貯年份酒也面臨著諸多尷尬。關于“瓶貯年份酒行業標準”的相關政策一直未出臺,沒有明確的監管制度,這也造成了瓶貯年份酒至今不具權威性。
尷尬四:缺乏可追溯性公正力
有的酒企雖然現階段在年份酒方面的“先行一步”得到業界認可,但究其根源這些酒企的標準都是由自己聯系公正機構公正,而沒有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溯源標準,而如何構建溯源體系也成為瓶貯年份酒推廣的重要環節。
尷尬五:按瓶貯年份定價缺乏有效參考
老酒按瓶貯年份定價是市場自發行為,現在有部分企業出臺關于老酒的定價準則,這個定價標準很難統一,大家也無法互相借鑒參考。即使是生產企業也很難證明2007年生產的酒與2008年的酒兩者之間酒質的差距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