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春醞釀改制是2003年,正式落地在2004年。此時白酒行業已進入“黃金十年”周期的前奏,名酒企業正加速進入難得一遇的快車道,比如名酒洋河、郎酒,借助行業上行周期和靈活企業機制,后來發展成了百億巨頭。
而劍南春呢?改制不但沒為企業帶來本有的活力,反而讓它陷入巨大的內部危機,如此怎能趕上快車道?
一個驚人卻常常忽略的事實是,川酒六朵金花中,劍南春是唯一沒上市的。
這并不是它不想,而是機遇不好。早前借殼西藏珠峰未果,再寄希望IPO,后來梳理產權上市,卻又因為改制問題棋差一招,穩住局面已算不易,上市仍要等待。
中庸者
保守有余,魄力不足 名氣與表現實不相稱
如果一個企業有性格,那么,劍南春的性格就是“中庸”。
現在,說一個人“中庸”,好的可理解為穩健,不好的就是保守,也就是魄力不足。
一個業內人士說過一句讓記者印象非常深刻的話,“當其他名酒企業在市場上沖鋒陷陣、彩旗招展之際,劍南春總是一副與它名氣不相稱的沉默表現”。
鄭州一位劍南春酒經銷商告訴記者,“劍南春領導層最大風格是中庸,溫吞吞的性格,我很著急,但是也沒辦法,做為一個經銷商也改變不了什么。”
“我捉摸不定劍南春的文化訴求。‘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的大唐文化賣點很好,但還有待于繼續落地。”一位山東名酒經銷商向記者表示,他同意劍南春“中庸”性格的說法。
這種“中庸”性格,是好事也是壞事。它足以為企業規避很多風險,也可以讓它錯失很多的機遇。
比如劍南春的價格,多次錯過提價良機。特別是高端白酒量價齊升的時候不提價,錯過了利潤增長最快的幾年。后來,行業調整高端白酒價下滑,這本是劍南春坐收漁翁之利的契機,但并無作為。
另一方面,正是如此,水晶劍南春在300-400元次高端價位段竟無敵手。
“茅五劍”時代的錯失,也與這種性格有關。其時突發事件對劍南春不利,2008年汶川大地震,劍南春重創最大,儲存基酒損失三分之一以上,漏掉一萬余噸,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
與此同時,洋河正在“大步快走”。2010年,洋河、雙溝達成聯手。品牌突然被打開的洋河,再加上“如虎添翼”的雙溝優質產能,當然一舉沖天。當年的洋河年報業績已達到76.17億元,這一成績高于劍南春“歷史最好水平(喬愚語)”2015年的65億元,第三名寶座自然歸了洋河。
吊詭的是,“中庸”性格在行業調整期再次為劍南春發揮奇效。在行業深度調整中,即便沒有喬天明坐鎮,劍南春仍能保持穩健發展,多個數據顯示,劍南春2015年實現了25%的增長,2016年也有不俗的發展。
不過,“茅五劍”時代已不再,已將飛天茅臺和“普五”打造高端白酒標桿的茅臺和五糧液,也不愿與劍南春為伍。這一點業績上的亮光,對這個老名酒只算是一點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