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多克(Medoc)位于法國波爾多(Bordeaux)北部,是左岸(Left Bank)葡萄酒產區的代表,被譽為法蘭西的葡萄酒圣地。翻開梅多克地區的人文歷史寶典,1855分級制度(1855 Classification)躍然紙上,隨著時間推移,又出現了藝術家酒莊(Crus Artisans)與中級莊(Cru Bourgeois)分級制度。
這些制度使梅多克葡萄酒享譽全球,在今時今日又衍生出更豐富的含義,逐漸成為梅多克乃至整個波爾多地區葡萄酒文化的象征。今天,紅酒世界就與各位分享梅多克1855分級、中級莊分級與藝術家酒莊分級的歷史,一品分級背后的精彩故事。
01、1855列級莊分級制度
1855年,巴黎世博會(1855 Exposition Universelle de Paris)開幕在即,參展國無不想借此機會向世界展示本國的國粹精品,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Napoleon III)也不例外。為了向世界展示波爾多的佳釀,他命令波爾多工商業聯盟(Bordeaux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擬定一份葡萄酒分級名單,然后通過展覽會的形式進行推廣。
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波爾多工商業聯盟于4月5日將這一重任轉交給了對波爾多酒莊、葡萄園風土和葡萄酒等都了如指掌的葡萄酒經紀人工會(Syndicat des Courtiers en Vin)。不出兩周,工會便根據當時波爾多各個酒莊的聲望以及葡萄酒價格等因素制定出了一份官方分級名單,這就是大名鼎鼎的1855列級莊分級制度。
該分級制度根據酒質和酒價將酒莊分為5個等級,在當時共有58座酒莊入選,工會將它們統一稱為列級莊(Grands Crus Classes)。其中,一級莊4座,分別為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城堡(Chateau Latour)、侯伯王莊園(Chateau Haut-Brion)和瑪歌酒莊(Chateau Margaux)。剩余的則為12座二級莊、14座三級莊、11座四級莊和17座五級莊。這些入選的酒莊均可在酒標上標注“Grand Cru Classe en 1855(1855列級莊)”的字樣。
1855列級莊匯總表
1855列級莊分級制度一直沿襲至今,在16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該分級并非一成不變,有的酒莊被拆分為2-3座,有的酒莊則合二為一。不過最令人矚目的變更還是在1973年,二級莊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晉升為一級莊,與先前的4大一級莊并駕齊驅。時至今日,列級莊數量已增加至61座,其中有5座一級莊、14座二級莊、14座三級莊、10座四級莊和18座五級莊。這61座列級莊中,除侯伯王莊園位于格拉夫(Graves)的佩薩克-雷奧良(Pessac-Leognan)產區外,其余60座全部位于梅多克地區。
02、梅多克中級莊分級制度
除了上述的一些變動,1855梅多克分級名單一經確定便基本沒有發生更改。然而,梅多克產區的酒莊數以千計,有的酒莊同樣出產品質優異的佳釀,卻無緣成為1855列級莊中的一員。于是在1932年,作為1855分級的補充,中級莊分級制度出現了。該制度由波爾多工商業聯盟和吉倫特農業聯盟(Gironde Chamber of Agriculture)共同起草,再由波爾多葡萄酒經紀人聯盟從梅多克地區的眾多酒莊中進行篩選,最終有444座酒莊入選中級莊之列。這份名單雖未提交至相關部門進行核準,卻仍被廣泛認為是中級莊的首次正式評級。
初聞“中級莊”,多數人會將其與“中等級別的酒莊”相關聯,其實不然,“中級”指的是“中產階級”,中級莊外文名稱中的“Bourgeois”便是指代這一群體。歷史上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商人和手工藝者,在英國統治期間獲得了銷售葡萄酒免稅的特權,于是很快成為了波爾多地區的中產階級。而他們所擁有的酒莊則被稱為“Cru Bourgeois”,即“中產階級的酒莊”,簡稱“中級莊”。
然而,中級莊的確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2003年之前該制度一直都未獲得官方認可及準許。20世紀后期,中級莊葡萄酒的聲譽越來越高,市場需求大幅增長,官方評定才開始提上日程。2000年,梅多克中級莊的第一次官方評選開始,參選酒莊共490座,在2003年公布的分級名單中,最終有247座酒莊入選。根據1994-1999年份酒款的表現,這些入選的中級莊又被細分為三個等級:特級中級莊(Cru Bourgeois Exceptionnel)、優級中級莊(Cru Bourgeois Superieur)和中級莊。
2007年,這一份中級莊評定結果由于有違公平性被波爾多行政上訴法院(Administrative Court of Appeal of Bordeaux)宣判無效。但梅多克中級莊聯盟(Alliance des Crus Bourgeois)沒有因此放棄,在其努力推動之下,2009年,全新的中級莊評選及管理方案終于得到了政府批準。次年9月,中級莊聯盟公布了新一批入選的酒莊名單,并在之后的每一年都進行一次官方評級。
如今,相較于基本固定不變的1855列級莊分級制度,中級莊分級制度一直在不斷地更新與完善。最新的中級莊分級制度將于2020年開始實行,屆時,中級莊評審團將會同時對5個年份的葡萄酒進行盲品,在評價其酒質的穩定性和陳年潛力之后,再對葡萄酒進行評級。如此一來,中級莊的評選將變得更為公平,評審團亦能對參選酒莊釀制的葡萄酒有更全面的認識。
03、藝術家酒莊分級制度
除上述兩個分級制度外,梅多克地區還存在著一個小眾的分級制度——藝術家酒莊分級制度。該制度有著如1855分級一般悠長的歷史,一直活躍至今,但“行事低調”,常被1855列級莊和中級莊的光環掩蓋。
17世紀時,梅多克地區的釀酒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大量土地與莊園被征用,此時出產葡萄酒已不再限于單純的采收與釀造,而是需要大量的設備與人力勞動進行輔助。恰巧梅多克地區的村莊人口稠密,許多工匠如車匠、鐵匠、馬具師和制桶工匠都加入了這場生產葡萄酒的“戰役”。這些工匠往往也都擁有自己的葡萄園,但面積普遍較小,在種植培育方面一般親力親為,很少向外雇傭勞動力,因此他們將自己的酒莊命名為“Crus Artisans(藝術家酒莊)”。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梅多克地區涌現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酒莊,它們大都分布在梅多克著名的子產區如圣埃斯泰夫(Saint-Estephe)和圣朱利安(Saint-Julien)產區,出產的葡萄酒品質十分優秀。
然而好景不長,藝術家酒莊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危機。這些小型酒莊逐漸走向衰落,出產的葡萄酒品質大不如前,“藝術家酒莊”這一稱謂的使用規范也受到質疑。有些酒莊有幸未受到危機影響,卻不再使用“藝術家酒莊”這一標簽,且表露出了對該稱謂的厭惡之情。藝術家酒莊瞬間陰云密布,成為眾矢之的。
幾十年的沉寂之后,轉折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新一代的藝術家酒莊重返梅多克,在它們的共同努力下,藝術家酒莊分級制度于1973年重新開始審核。浴火重生的藝術家酒莊不再循規蹈矩,卻仍保持著那份釀造葡萄酒的專注與熱情。在藝術家酒莊聯合會的聲明中,它們如此描述自己:“我們致力于聯合中小型酒莊,本著獨立負責整個酒莊的葡萄種植、釀造、裝瓶、包裝和銷售等的原則,生產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葡萄酒。”
1994年6月,歐洲政府將“藝術家酒莊”設為榮譽稱號,允許其出現在葡萄酒正標上。整個梅多克地區共有約40家酒莊可以使用該標簽。如今,藝術家酒莊分級每五年重新評選一次,聯合會亦誠摯歡迎其他酒莊加入藝術家酒莊的行列。
梅多克地區不僅有著享譽世界的佳釀,人文歷史也值得玩味,在閱讀了三個分級歷史故事之后,相信您已切身感受到該地區的魅力。這份向世界展示自我、精益求精和極具匠人情懷的精神正是梅多克地區葡萄酒文化源遠流長的最可靠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