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可以帶給我們溫暖。一瓶酒也可以是一床被子嗎?這個比喻看似無厘頭,但并非只是不著邊際的主觀性抒情。被子可以帶給我們如何評判葡萄酒的啟示。下面佳釀網小編把葡萄酒比喻成一床被子,形象生動地介紹了葡萄酒的基本特點。
1. 酒體=被子的保暖性
厚度本身并不能決定被子的質量,但如果我們保持不變量的話,越厚的被子就越貴,因為越厚的被子越能御冬。這也是為什么有通用的說法,說掛杯的紅酒更好(掛杯通常以為著酒體厚重),又有專家跳出來說掛杯不一定代表是好酒。萬一天氣很熱,你需要一床輕薄透氣的被子呢?
2. 酸度=被子的透氣性
如果兩床同樣保暖的被子,一個透氣,另一個不透氣,你會選哪個呢?酒的酸度通常容易被忽略,因為沒有人會覺得“這酒很酸”是一個正面評價,然而就像我之前文章里曾經提到的,酸是幫助酒平衡和陳年的重要因素,缺乏酸度會讓酒沉悶、平板、發膩。同理,如果用不透氣的被子,睡到一半時會覺得被子越來越重,胸口發悶。
3. 風味=被芯
決定被子的保暖性和透氣性的是被芯。如果被芯是偽劣化纖產品,保暖性和透氣性無從談起。被芯決定了杯子的基本風格——無論是厚重的棉花被,輕盈的蠶絲被,還是蓬松柔軟的羽絨被。酒的風味和風味濃度也決定了其基本特點——以白葡萄酒的果味來舉例的話,它可以是清凜的檸檬系,可愛的桃子系,還是熱情的芒果系。如果葡萄酒缺少風味的話,酒體和酸度不會起到支撐附和作用,反而會讓酒喝起來空酒精和強酸。
4. 單寧/質感=被套
就算被芯再好,如果被套用了滌綸產品,便會嚴重影響“被感”。酒的單寧如果粗糙生硬,再好的風味也打了折扣(白葡萄酒沒有單寧,所以白葡萄酒的“被套”是酒體帶來的或油潤或絲滑的質感),另外,和被子相同的是,被芯和被套往往是配比的。很難想象有人花了大價錢買了蠶絲被,在外面搭一個低織棉被套。也很難想象有人劣質纖維填充的被子,在外面搭一個真絲被套。在質量好的情況下,你可以有不同的風格選擇:是豪爽的麻被套,光滑的蠶絲,柔貼的棉。很多人偏愛單寧細致的紅葡萄酒,比如意大利的巴羅洛葡萄酒就如同被套一樣,酒的質感是直接與人的舌頭接觸的一面,親近得不得了,也重要得不得了。對于很多人而言,質感(加上在嘴中的動感)是葡萄酒質量金字塔上的塔尖,因為質感和動感賦予了葡萄酒一種獨特動態美和生命力,是“我嘗到了黑醋栗味”所絕對不能代替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好的被子和最好的酒一樣,需要平衡兩個貌似沖突的悖論,比如保暖性和透氣性。因為葡萄酒很難同時做到酸度很高又風味很足。而且除此之外,葡萄酒還需要具有復雜性和純性、典型性和個性。
其實不光是被子,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包括建筑、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和詩歌,他們的審美體系都能在葡萄酒的用心體驗中有所體現。倒是惟獨葡萄酒自己并沒有發展出自己扎實的審美體系。其中原因之一是在這個視聽的年代,味覺、嗅覺和觸覺一直是感官體驗中的“弱勢群體”,因為他們沒有學院派的語言,因為他們被看作是與欲望關系太緊密的原始感官。然而筆者相信唯有五官體驗的全面復興,才能帶給人夯實的幸福感和最不被異化的鑒賞力。然而,正因為味覺、嗅覺、和觸覺很難有直接的語言,所以依附于其他藝術和生活形式來進行闡述便無比重要了。不過,中國人一直擅長“通感”,即用形象的語言使視、聽、嗅、味和觸之間彼此挪移轉換。所以筆者相信人們一定也能將這個能力加倍運用在葡萄酒的品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