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實至名歸
房山的葡萄酒莊不是“獨善其身”,更不是“野蠻生長”,而是在行業協會的統一監管下,走標準化、產業化的“規定動作”路線,真正推動“原產地”實至名歸,確保酒莊釀造的每一瓶葡萄酒都是可追溯的產物。
房山區于2012年成立了酒莊葡萄酒協會,對酒莊酒產業進行多維度、全程式、精細化的指導、管理與監督。
記者經查閱看到,2013年12月1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文下達第八批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項目,房山區的“國家釀酒葡萄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列序第一位(北京)。這標志著房山酒莊葡萄酒產業邁入“國標化”管理與運營軌道,身份與形象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據了解,標準化示范區項目計劃執行時間為3年,3年期滿經考評合格后,就可獲得原產地產品標識。2014年9月下旬,北京市質監局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委托,對房山區“國家釀酒葡萄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進行了目標考核,結果成績為“優秀”,位列北京市的前三甲。
房山區酒莊葡萄酒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為了對土產或者有文化背景內涵的地域性產品實施原產地標識認證,只要有這個標志就可證明其原產地以便開發和保護。原產地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作為著名的葡萄酒生產國,法國建立了一整套嚴格和完善的葡萄酒分級與品質管理體系,并單獨制定出具有法律意義的保護原產地標志條例。那么現在,房山酒莊葡萄酒產業致力于原產地標識認證,其重大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不言而喻。
該負責人進一步介紹了房山高端葡萄產區“原產地”落地的情況,例如,堅持有機種植;釀酒材料只用房山本地酒莊自有的葡萄;畝產控制在500公斤以內。“房山區釀酒葡萄產區高于國標,跟法國一樣執行著國際酒莊酒的最高標準,其意正是打造純正的酒莊葡萄酒。”
在“國標”的基礎上,房山區酒莊葡萄酒協會還建立了一系列地方標準,從品種選育開始,到種植密度、產量控制、采收標準、釀造技術直到窖藏,對葡萄酒生產的全過程都進行嚴格的規范。
為此,該協會制定的地方性標準《酒莊葡萄園建園規范》,也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實施。記者看到,此標準規定了酒莊釀酒葡萄園定義、建園條件、建園規劃及種植要求、可操作性強,比如,建園條件中對選址的規定:應邊界清晰,生態環境良好,距離重點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大于3公里。對環境條件的規定: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15618的一級規定;農田灌溉用水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規定;環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3095中的二級規定。對株行距的規定:應考慮到土壤條件、埋土防寒、光照和操作方便,株距一般為0.6至1.0m,行距2.5m至3.0m。
同年12月,協會又發布了三項標準,即《房山葡萄酒 葡萄苗木》、《房山葡萄酒 葡萄生產技術規范》和《房山葡萄酒 釀造技術規范》,從苗木來源,葡萄越冬管理、園相管理,原料接收與處理,釀酒輔料選擇與存貯等方面進行了細化,以“標準化”落地推動“原產地”名副其實。
萊恩堡酒窖
“磁場效應”下的產業健康運轉
當前,房山區酒莊葡萄酒產業形成的“磁場效應”,其中不可或缺的是當地在多方位、立體式地為“莊主”保駕護航,促進產業健康、有序、高效發展所付出的努力。
為解決釀酒葡萄苗木市場品種混雜、質量差、病毒病嚴重等制約酒莊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問題,房山區成立了釀酒葡萄苗木良種技術推廣站。推廣站擁有繁育圃、品種圃及采穗圃共計300余畝,成功引進優質、純系釀酒葡萄苗木20余種,年繁育達120萬株。推廣站還將房山區經過8年試驗,自行雜交選育的4個抗寒、抗病品種及5個引進抗寒品種進行了區域化對比實驗。其中,房山自行選育的品種,已經過4年的不埋土、不打藥的抗寒、抗病試驗,檢驗了其具有的良好釀酒特性,目前正著手向淺山區、丘陵地區進行不埋土防寒品種的推廣。
房山區葡萄種植及葡萄酒產業促進中心王險峰主任表示,“隨著酒莊數量的增加及對信息化管理與服務的需求,我們構建了覆蓋全區酒莊的網絡信息中心,依托中心這個平臺,既可以及時發布行業的有關政策規定、新聞動態,加強管理,又可以促進酒莊與酒莊之間、酒莊與行業之間的交流互動。此外,還可以提供氣象、農時、病蟲害預告等綜合服務信息,真正促使大家對信息掌握的‘耳聰目明’,促進產業的健康運轉。”
對投資商來說的利好消息,還包括保稅層面的優惠。2013年7月,北京市第一家葡萄酒保稅莊園——中葡匯(北京)酒業文化保稅園正式開園,這是經過北京海關批準,具有保稅功能的全市第一家葡萄酒保稅莊園。園區享有北京海關的保稅政策,使境外知名酒莊的葡萄酒可以不用辦理許可證件和征稅手續進入保稅莊園,從而實現在保稅莊園內的展示及銷售,充分享受“境內關外”的優惠政策,為國際知名品牌的葡萄酒莊園提供快速、直接的國際銷售平臺,同時也為葡萄酒入門愛好者和高端愛好者以及專業人士提供內容豐富的葡萄酒知識、文化及禮儀培訓。
葡萄酒莊酒產業使1700多名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親緣產業”與城市化轉型
“酒莊葡萄酒產業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產業,因為它不同于普通的養殖業、種植業,它既能發展經濟,又利于改善環境,非常符合北京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思路,能從根本上、實質上為解決‘三農’問題找到一條出路,促進房山的城市化轉型與跨越。說酒莊葡萄酒產業是搖錢樹、聚寶盆或許都不確切,它應該是無價的,對房山未來發展的作用不可估量。”王險峰主任如是說。
對產業融合方面作過深入研究的有關專業人士談到,酒莊葡萄酒產業是“親緣產業”,能很和諧、巧妙地跟大氣候、大環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既能一舉多利,又能使城市諸多痼疾與難題迎刃而解。房山的酒莊葡萄酒產業,既有利于土地、環境的維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安排,又能優化房山投資環境,促進首都北京的生態文明建設、乃至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建設。
就現狀來看,房山酒莊葡萄酒“親緣產業”的特色與魅力,已通過以下各方面得以顯現:
酒莊葡萄酒產業成為環境修復的新模式。大力發展酒莊葡萄酒產業,使土地集中起來大面積綜合利用,不但沒有改變土地使用性質,而且實現了產業升級,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符合高效、低耗、高端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根本要求。發展酒莊產業,綠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態環境,構筑了綠色生態屏障。幾年來,房山區通過釀酒葡萄種植,共實現荒山荒坡環境修復8000畝。同時,酒莊葡萄酒產業是純綠色生態產業,可以實現廢水、廢物的零排放。同時,酒莊旅游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酒莊葡萄酒產業延伸出“新型勞動組織關系”。房山酒莊葡萄酒產業兼顧農業、農村、農民利益。釀酒葡萄種植多利用廢棄的荒山荒坡等無收入或低收入的土地,通過對荒蕪土地的集體流轉、集中使用,村民不用再承擔農業種植的各種風險,真正實現“旱澇保收”。
酒莊葡萄酒產業中的釀酒葡萄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農民成為“背著土地的產業工人”,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當地一位王姓村民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在小煤窯打工,辛苦不說,也只是掙些零花錢,F在經過培訓,學了葡萄種植采摘技術,來到酒莊工作,一年能掙兩萬元左右,酒莊還為我們上了保險,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像王姓村民一樣成為新型勞動就業組織方式受益者、變身產業工人的,在房山全區已有2000余人。
酒莊葡萄酒產業拓寬人才建設新思路。在人才建設方面,房山區葡萄種植及葡萄酒產業促進中心采取“外聘專家指導+自有技術人員培訓交流”的方式,不斷提高行業的技術水平。他們從北京的科研院所聘請了多名專家教授組成顧問團隊,領域涉及釀酒葡萄栽培、病蟲害防治、葡萄酒釀造技術、純系脫毒釀酒葡萄苗木培養、雜交抗寒新品種研究等各方面。促進中心堅持做好各項培訓的組織工作,除常規的葡萄種植、病蟲害、釀造技術、葡萄酒品鑒等方面的常規培訓外,還建立技術人員培訓交流的例會制度,每月邀請一位專家參加,對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予以解答。
把好育苗關,從源頭確保酒莊酒高端品質
而“食品檢驗員”、“品酒師”的取證培訓,也因應了各酒莊辦理QS(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認證的要求。前不久,他們與中國酒業協會合作舉辦了三級品酒師培訓,共有48人取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三級品酒師證書,為技術及管理人員隊伍增添了“硬實力”。
葡萄酒莊有效地拉動了當地的第三產業。酒莊集種植、頂級葡萄酒釀造、主題休閑旅游、葡萄酒文化推廣、會所經營等為一體,為會員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葡萄酒文化體驗之旅,體現了國內酒莊未來發展方向,也必將帶動葡萄酒文化相關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發展酒莊葡萄酒產業還能吸引高端人群關注房山,利于房山區投資環境的改善。酒莊葡萄酒產業是涉及三次產業鏈條的綜合性產業,對首都的生態環境、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會帶來全面的拉動。
有專業人士做了一個生動的介紹,由于房山釀酒葡萄產業條件要求高,“惹不起”也“惹不得”,倒逼著產區周邊的環境的完善,比如說,一個葡萄莊園,周邊3公里內是不能有任何垃圾和污染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葡萄莊園,自然環境和百姓的生活環境想不好都難。
中外合作項目提升房山形象。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房山區人民政府擬與法國參議院共同推動中法雙方合作,建設中法(國際)葡萄酒合作產業園區項目。2014年3月合作產業園籌委會與歐中聯合商會簽訂框架性合作協議。2014年8月,編制完成《中法(國際)葡萄酒合作產業園概念規劃》。中法雙方在產業升級規劃與空間規劃等前期工作形成合作共識,為后續合作建設和運營打好基礎。
2014年9月25日,法國參議員、參議院歐洲事務委員會主席、歐中聯合商會共同主席讓·比才先生,率法國參議院及歐中聯合商會代表團,應邀到北京市房山區就“中法(國際)葡萄酒合作產業園”項目進行考察洽談,活動獲得圓滿成功,雙方擬定了正式簽訂《法中葡萄及葡萄酒合作憲章》的時間。房山開展國際合作彰顯了自身優勢,向外界展示了房山乃至北京的形象。
相關專業人士還指出,酒莊葡萄酒產業是“長壽產業”、“常青產業”,如果在科學有效地加強標準化管理和監督、積極應對與防治病蟲害方面下足了工夫,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禍”和“天災”,讓產業一直處于“新常態”。
可以想見,未來房山將形成以中西文化、田園風光為特色,集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交易展示、餐飲娛樂、旅游觀光、科研教育為一體的葡萄酒產業帶,天然雅致的氣候、土壤,與葡萄品種之間的完美組合,將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獻上濃郁醇香、風格獨特的頂級紅酒盛宴。這一高端旅游休閑產業走向國際化,會有力促進房山區城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集約、協調發展。
背景資料
酒莊酒產業應勢而起
未來中國葡萄酒市場將呈現出產區資源全球化、葡萄酒文化本土化、消費高端化三大趨勢。中國葡萄酒產業將快速發展,葡萄酒市場迅速擴大,工廠酒仍占有較高的生產集中度,更多資本將進入葡萄酒產業。本土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本土葡萄酒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應對國外葡萄酒對中國市場的不斷搶占。
酒莊酒,在葡萄酒業紛爭的局勢下,恰好發揮出用武之地。業內人士表示,“酒莊”和“酒莊酒”已經成為中國葡萄酒品牌產業鏈中向高端化、奢侈化方向推進的重要一環。因對于口味挑剔的高端葡萄酒消費者來說,特定區域里,在穩定土壤、氣候、儲藏等條件下出廠、具有獨有產地特點的酒莊酒無疑極具吸引力。
“酒莊”和“酒莊酒”的出現是行業競爭的必然結果,是市場成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消費水平提升的表現,更是中國葡萄酒業面對國外品牌沖擊如何應對挑戰的一個考驗。它的出現對中國葡萄酒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思考和要求。
俗話說“七分葡萄,三分工藝”。種葡萄和做酒必須要合二為一,這是酒莊酒模式的先決條件。要釀出好酒,必須要有健康成熟的葡萄。好產區、好品種、好年份、好的管理是釀造好葡萄酒的根本所在。
能否生產出品質優良、獨具特色的葡萄酒,是酒莊長久生存的基礎。所以,酒莊的選址首先要考慮生產優質葡萄酒的原料。因此,酒莊應該建立在優質的葡萄產區,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特點、土壤條件的優良特色品種,并用精湛的傳統釀酒工藝,生產出帶有地域特征的年份、品種、產地的高檔葡萄酒,這種酒是酒莊的標識性產品,更是酒莊的靈魂,它決定了酒莊酒的個性化特征。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建酒莊,這是企業們最先要考慮的。
葡萄酒行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要和國際質量標準接軌,就必須要制定嚴格、規范的行業標準,這是消費者消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葡萄酒行業一直以來執行的是兩個標準:即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前者是依據歷史條件和基本國情制定的,后者則基本接近于國際標準。但考慮到管理體制和行業標準對行業發展有根本性的影響,所以這樣的標準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滯后的。要界定一個較為規范、嚴格的行業標準以界定酒莊酒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引導企業間的良性競爭,為行業提供一個健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讓中國的葡萄酒業在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后可以進入較為穩定的時期。傳統的觀點認為,酒莊是葡萄種植、釀造、灌裝和銷售的場所,要想擁有葡萄酒莊,必須要有酒莊自轄的葡萄園,要有一流的釀酒師和豐富的釀酒技術,以保證葡萄酒的高質量。
實時資訊,酒業商機,盡在佳釀網微信公賬號(jianiang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