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互聯網吹來的改革風浸潤了世界各地,有史以來,每一次全球范圍的巨大變革都會引起世界格局的重新確立,社會分工重新規劃,屆時,商業社會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重組造就了一部分人,同時也毀滅了一部分人。成功者各有各的優秀,失敗者也各有各的光榮,兩者都為后來者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訓。
互聯網+、轉型、VC、托管運營等等,一連串新觀點時不時跳入我們腦海,當今,熱度最高的當屬OTO,有些人視OTO為神明,試圖通過OTO在互聯網大潮中華麗轉型,他們生怕被新興力量拍死在沙灘上,在OTO大潮中,有多少企業成功了,有多少失敗了呢?為什么成功?為什么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聽慣了成功者的抑揚頓挫,今天跟隨先知中國小編的步伐,讓我們看一看那些失敗的原因吧。
一、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是轉型的關鍵
“互聯網+”的提出讓OTO瞬間高大上了,各大企業都想借OTO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且不論自身具體情況,先傍上“互聯網+”再說,指望穿著OTO的外衣就能成功轉型。理智情況下,大家一致認同,沒有什么事情是萬能的。可當網絡上掛起“OTO”風時,理智就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俗話說,變則通。與時俱進是商業發展必須要遵循的規律,可變化要基于對自身充分了解的情況下。
二、打破僵化“模式”意識
自從OTO被提出后,普遍認為它是一種模式,其實,更確切來說,OTO是一個概念。是誕生于互聯網思維下的大框架,僅將OTO作為模式未免有失偏頗,就像成功沒有模式,腳踏實地才是關鍵。
三、創新是進步的根本
企業應該明白,OTO只不過是提供了一個概念,一個大框架,其中的內容還需要自己去填充,考驗的是自身實力,而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是什么?是創新。創新才是進步的根本。真正的創新是思想的創新,是技術的創新,是理念的創新,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同步,是前所未有的創造,不要單純認為OTO是創新,自身實力跟得上,OTO可以幫助實現這種創新,否則,只不過是換個形式走別人的路。
四、一切發展應該以現實為依托
有很多OTO企業都信誓旦旦基于市場需求,敢問有多少是經得起考驗的?餐飲和用車市場炒得那么火,成功了嗎?實際的市場需求是怎樣的?為啥外賣補貼成常態、打車優惠券滿天飛?如果真的有那么大的市場需求,企業用得著砸錢圈用戶嗎?如果說在初期搶市場階段砸錢還有情可原,國內的外賣、打車等已經被瓜分差不多了,市場格局也基本明晰了,怎么還得靠錢圈住用戶?美其名曰增強用戶粘性,真實情況恐怕會是:如果優惠和補貼取消或大幅下降,用戶需求會驟減吧。因為很大一部分用戶的需求是被大幅優惠吸引來的,這也造成了這些OTO企業持續砸錢的困境。自己拔高的偽需求,賠死錢也要維持。
五、不要被“痛點”所傷
許多企業熱衷于尋找消費者“痛點”,以為做產品、做營銷、改善體驗等戳中用戶痛點,從痛點出發就能解決用戶一切問題,是對的嗎?互聯網企業小米,在設計產品時,時刻關注消費者舒適點,為用戶提供極致的產品、服務和體驗,讓用戶舒適愜意,才是企業致勝的法寶。找到用戶“痛點”不難,難的是讓用戶在舒適中感受快樂,與其空追求OTO概念,不如塌下心來做產品,塑造良好的客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