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剛參加完2015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后,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MIBA)館長寧小剛在登上銀川飛貴陽的航班之前,與我通了電話。
電話中,寧小剛談到他近半個月來先后參加2015(貴陽)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和賀蘭山酒博會后的一些感悟。他說,中國酒的國際化并非畏途,而是完全可以落地的,這個路徑在他看來就是“三開三自信”。
開眼、開口、開心
寧小剛說,中國酒國際化路徑的第一步是要“開眼”。這是一個雙方面的行為,先是我們要去看世界,了解國外消費者的需求,了解他們的法律、文化和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讓老外開眼,讓他們來認識中國酒,包括酒的歷史、文化、生產工藝、安全性等,以打消他們對中國酒的顧慮。
龍應臺曾有一個觀點:“所謂國際化,就是要用別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們的不一樣。”寧小剛很贊同這個觀點,他說,中國酒在讓老外開眼的過程中,必須提升文化表達水平和注重表達方式,用老外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他們溝通,而這個語言就是文化和藝術。
“這方面和國際接軌完全是可以先行的,哪怕他們不在中國,也可以讓他們先看到中國酒的文化和藝術,這是非常可行的。”寧小剛說。
第二步是開口,讓老外把嘴張開,喝到中國酒,加強他們對中國酒的體驗感。只有先開口去喝,品嘗到中國酒的味道,才有慢慢習慣進而選擇的基礎。
之后到第三步,就是開心,讓老外在認識、品嘗過中國酒之后,從心里記住中國酒。
寧小剛說,這三個步驟的順序不能顛倒,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企業沉得下心。
風土、品質和文化自信
“與波爾多同一緯度”、“中國的波爾多”是國內很多名酒企業或產區常用的宣傳語,在寧小剛看來,動不動就拿波爾多說事根本就是在自欺欺人。
他認為,中國酒要想讓老外接受,除了從推廣上做到“三開”外,還需要從自身入手,建立“三個自信”,首先就是對自身風土的自信。
“波爾多的風土是搬不走的,你的風土也是搬不走的,如果對自己的風土都不自信,怎么能釀出屬于你自己的好酒來?”
一旦選好一塊土地,就要對其有信心,根據這片土地的特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釀酒工藝、原料等,進而打磨出具有這片土地個性的產品。當產品擁有風土的個性時,品質自信也就有了基礎。
第三個自信則來源于文化。寧小剛認為,中國酒要想做國際化,先要運用好中國的文化,而不是照搬國外的方式。比如建一個酒莊,不管自身與歐洲有無關聯,都去仿照歐洲的建筑風格,甚至連一些白酒廠也照搬歐洲風格,這在他看來,是很可笑和愚蠢的行為。
“哪怕你拿著歐洲建筑的圖紙,用中國的材料去做,做出來也會像一塊膏藥貼在那里,因為這不是你的皮膚,不是你的血肉,不是你的氣場。”寧小剛說,如果文化不自信,國際化就會是一句空話。
國際化的意義在于未來
中國酒的國際化問題在業內談論已久,但少有實質進展。原因有多方面,除了政府對國際化氛圍還需進一步營造外,企業自身的意識不強也是一個掣肘。
有些企業認為,中國的市場已經非常激烈,騰不出手去做國際化工作,即便做了,銷量也上不去,很可能在其他一個國家的銷量還不如國內某一縣城的銷量大,不值當去做,這樣的觀念也成為阻礙中國酒走向國際的很現實問題。
既然國際化對企業銷售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明顯幫助,還需要花費很大力氣,那么國際化對中國酒是否就沒有意義?寧小剛認為,中國酒國際化的意義不是在現在,而是在未來。
“國際化的意義不會在短時間內體現在銷量上,而是國際上有沒有中國酒的地位,中國酒在國際上有沒有發聲。目前來看,世界上的烈酒基本都實現了國際化,只有中國白酒沒有,這是很不應該的事情。”
在寧小剛看來,中國有些大品牌雖然喊出了國際化的口號,但不見得真正在國際化上有所規劃,而只是在出口上有規劃,但出口不等于國際化,因為白酒出口后,大多還是由在國外生活或工作的華人所消費。
隨著外國人來中國越來越多,中國人到國外越來越多,懂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吃中餐的人越來越多,寧小剛相信,未來喝白酒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沒有哪一種酒從一開始就被全世界所認同,包括目前在中國銷量最大的啤酒,剛進來時中國人也不習慣,一旦習慣了銷量就非常大。這其實就是推廣的問題,關鍵是能不能沉得住氣。”
寧小剛認為,每一個真正具有世界觀的企業,都應該把國際化納入品牌長期發展戰略,并且每年都應有一些動作。他自己也準備在這方面有所行動,眼下的事情是,把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盡力打造成中國酒國際化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