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在試圖通過花錢購買時間,縮短一個產品快速成熟產生收益時間周期,營銷就好像激素,催生并美化,然后產出一個個快速的產物,把市場塞滿,把競爭對手砸死,贏者通吃。
品牌的關注度上升,是在市場呈現極度紅海后必然出現的情況。供小于求時,只要專注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改進、抓住渠道就能活的滋潤;自2000年開始,經濟進入飛速發展期,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與此同時各路產品遍地開花,當我們面對超市玲瑯滿目的國貨已經眼花繚亂時,電商平臺的發展,無數領域無數小品牌誕生,進口貨變得唾手可得,又讓我們的選擇大大增加。
上中學時看一本書叫《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提及一個窮光蛋如何通過一個叫“伊能凈潔”的名字在洗化行業成為佼佼者,進而進入億萬富豪俱樂部。上世紀80、90年代,締造品牌的方法相對單一,媒體掌握消費者大部分注意力,那時候沒有這么多電視臺、雜志,沒有這么多娛樂節目,也只有那個年代才有可能產生四大天王。
當最便捷的方法是簡單粗暴時,拼的是膽識運氣還有資金。在那樣的環境中,一手抓廣告,一手抓渠道,電視上看見了,家門口就有地兒可以買,銷量利潤大手筆的廣告投放,締造了一個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
再看如今我們身處的市場環境,好像隨便一個領域都正處在翻騰的紅海中。隨著一個個神話般的顛覆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人們的注意力從從前那個高度集中的環境中被徹底的解放出來,很多個屏幕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時間被拆分的七零八落,信息過載極大的削弱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沒來得及判斷,就被新的東西吸引去。
我們都不陌生社會化營銷、病毒營銷、口碑營銷、微信營銷等等名詞。人們一定要為這些新出現的方式手段設定一個命名,以便可以被當做某些人用來忽悠騙錢的法寶,或者被那些沒有獨立思考習慣的人奉為“圣經”。
幸運的是,我,還有看這篇文章的你們,應該大多身處一二線城市,關注最新的科技資訊,緊跟互聯網發展的腳步,走在這個時代的前沿。不幸的是,我們這些人的眼光被大量的新鮮事物寵愛的特別高,容易無聊和乏味,這東西不夠有趣,那玩意太LOW,我們迫切的需要很多新奇特的東西來滿足空虛的精神世界。
我們希望對外界散發的氣場是:我是參與改變這個世界的一份子。
于是就不奇怪為什么58、聚美優品、京東、阿里上市,那么多跟這些企業完全無關的人也在朋友圈里發表祝賀感言。
我常跟身邊非工作的小伙伴說,其實做營銷特別累,因為這個世界太瘋狂,每天層出不窮的新東西你要去學習,拿APP推廣來說:剛熟悉了新浪微博,發現大家都開始玩微信了;剛弄清楚應用市場,各種積分墻網盟還有線下預裝在不遠處虎視眈眈;剛鬧清楚文字傳播的路數,讀圖時代緊跟到來,微電影營銷來勢洶洶。獲得第一階段成功的那些,已經開始打造品牌的漫漫之路了。
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在許多看起來很美的新招式中彷徨徘徊,不知道手上可憐的營銷費用應該灑向何處。
那么我們試著回歸最本質的東西。
這一年被津津樂道的幾個“顛覆式”項目——雕爺的餐廳,赫暢的煎餅,西少爺的肉夾饃,張天一的米粉。
試試找找共性。
最新嘗鮮的那一群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最熱衷分享的那一群人,也是我們。是什么促使我們就算排長隊也一定要去嘗試?好奇。
傳播作為最前線的職能,是奇技淫巧的黑魔法,制造爆點吸引足夠多的注意力進入產品,是獵奇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同時,傳播也成了整個環節中最燒錢的步驟,供大于求的時代人們講究快速迭代適應市場,通往華爾街的周期一次次被刷新,十年、五年、三年,下一個神話會是多久?
我們在試圖通過花錢購買時間,縮短一個產品快速成熟產生收益時間周期,營銷就好像激素,催生并美化,然后產出一個個快速的產物,把市場塞滿,把競爭對手砸死,贏者通吃。
更多時候我們被這花花世界瞇了眼亂了心智,追逐與跟隨,鄙棄或不屑,卻是結結實實被消費了注意力,消耗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很多時候人們懶得動腦,喜歡接受被別人反復咀嚼后的結論,被動的接受然后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還不愿承認這個業已發生的事實。
當然,我們需要在公司賦予的責任和獨立的人格之間找到平衡點,有時候為了一群人的希望需要做出妥協。模仿的久了,說不定也能撞大運碰上一個爆點。
但沒有任何一個跟風的創意能夠超越原型本身,你只有做第一個,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越是快速變化的環境,越要抓住那些不變的,別失去了你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