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貴州茅臺官微發布消息稱,任命茅臺醬香酒營銷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貴超為茅臺集團黨委委員。6月1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在《省人民政府關于向平等職務調整的通知(黔府任〔2025 ]27號)》的文件中,推薦張貴超與向平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人選。
可以看出,張貴超9天獲得兩次職位調整,茅臺集團對其寄予厚望。作為一名典型的80后少壯派,他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豐富的營銷經驗,未來將帶領公司在酒業深度調整期實現高質量增長。
除了茅臺,瀘州老窖、郎酒、汾酒、劍南春等各大名優酒企都有大量優秀80后擔任重要管理職位。
當前,酒業正在深度調整,消費斷層是每個酒企都必須攻克的難題。正所謂只有年輕人才更懂年輕人,80后集體進入酒企核心管理層是企業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符合時代發展特征。
批量招募80后青年才俊,提前為殘酷的競爭做人才儲備
酒業早晚會迎來80后管理者,只是沒想到會來得如此快。
2024年10月,張貴超調任茅臺醬香酒營銷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頂住市場壓力,帶領公司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與茅臺隔河相望的郎酒,在2023年8月25日任命汪博煒為郎酒股份公司總經理。從2018年進入郎酒股份至今,汪博煒扎根生產一線,參與了品牌宣傳、人力資源、審計、包裝設計、釀酒科學研究、數字化升級等工作。
據知情人士透露,汪博煒在郎酒股份的一個重要管理崗位是“郎酒品質研究院”理事長,主抓技術與釀造。
2015年1月,年僅30歲的張彪開始擔任瀘州老窖國窖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在這之后,他肩負起國窖1573品牌發展壯大的重任,一直積極推動組織改革與銷售模式創新。
據相關統計,目前白酒T9成員企業(茅臺、五糧液、洋河、汾酒、瀘州老窖、古井貢酒、習酒、郎酒、劍南春)高管團隊中,“70后”“80后”人數正不斷上升,15名在職董事長、總經理中,“70后”“80后”總人數達到8人,占比超過半數。
在中小酒企里面,80后也開始進入核心管理層。比如2015年,許文亮出任濱河集團總經理。
在職位上,眾多80后已經成為集團業務板塊、銷售公司一把手或CEO,早已全面負責公司管理、市場運營、產品打造等重要職責,有的已經成績斐然。
從2014年到2024年,國窖1573在張彪的管理下,銷售收入從不到10億元增長至超過200億元,創造10年增長20倍的奇跡,成為瀘州老窖站穩酒業TOP5的重要抓手。
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張貴超帶領茅臺醬香酒實現營收70.22億,同比增長18.3%。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表示,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支撐始終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與支柱,學科的建設,歸根結底是要通過學科垂直深造,培養出具有更高專業度、更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領域、各方向人才。
當前,各大名優酒企任命大量優秀的80后管理者,就是為此后酒業殘酷的競爭提前做好人才儲備。
推動組織變革,引領酒業變革
由于酒業主力消費人群新老交替、人們碎片化時間加劇,傳統白酒營銷的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無論是電視廣告、線下C端營銷活動,還是體育賽事贊助、互聯網營銷推廣,都陷入流血式競爭。
佳釀網認為,外部環境造成酒企營銷投入產出比降低只是表象,時代浪潮的翻滾造成商業競爭的底層邏輯改變才是根本原因。
老一輩企業家不論如何努力學習,最終發現只有年輕人才更懂年輕人。管理層會因為對市場的理解偏差,造成資源錯配,喪失市場優勢。
每個時代有各自的發展規律,每個時代需要不同人才支撐,每個時代的人要承擔不同使命。因此酒企引入80后管理者,就是一種應對行業巨變的嘗試。
當下的眾多80后企業管理者具有高知、年輕、有能力等眾多標簽,有的還有出國留學、跨國公司工作背景。
郎酒官方信息顯示,汪博煒畢業于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隨后又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曾先后在多家世界五百強公司任職,在生產管理、產品研發、品牌管理、企業運營分析等專業領域,有豐富經驗。
這位“87后”總經理上任后,就在體系內部開展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調整、變革,推動團隊升級。由其帶領的多位80后年輕化、高知化、專業化人才,被定位到郎酒三品建設的關鍵節點,以點帶面加快系統重塑。
“人才是公司的第一財富,是最核心的資源。”郎酒在“百年郎酒”戰略中提出“四個壯大”:人才隊伍壯大,商家體系壯大,市場占有率壯大和企業整體實力壯大。
對于中小酒企而言,企業以某項特長被行業熟知,但在品牌管理、市場營銷、產品打造等方面存在很多短板。
濱河集團市場營銷曾經相對粗放,缺乏戰略規劃,造成2014-2016年業績增長緩慢。
許文亮任職后制定了“由點到線,成片成勢,省內深耕、先省內后省外”的市場策略,公司首先發力張掖和蘭州兩大點狀樣板市場,隨后打通河西走廊并延伸市場脈絡,連片成面,站穩定西、白銀市場。
截至2023年末,公司銷售網絡覆蓋甘肅86個縣城,通過“1+1”深度分銷,實現了甘肅省內的精耕細作。
管理教父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指出,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要善于接納新事物,要有感知新事物發現新機遇的敏感。
從中或許可以理解白酒行業管理層年輕化的重要意義。
白酒主力消費群體已然呈現出代際交替之勢,年輕化浪潮勢不可擋。擁抱年輕消費者,打破固有消費圈層,探索品牌年輕化之路,也自然成為當下白酒企業的時代課題。
人才強國,為中華民族復興貢獻中國白酒的力量
為什么中國會成為世界制造工廠?
有的人會說是人口紅利,也有人指出是齊全的基礎設施。這些都對,但沒有指出世界制造工廠的全貌。佳釀網從人才角度分析996打工人是如何支撐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數據顯示,中國頂尖科學家人數從18805人飆升至32511人,全球份額占比從16.9%躍升至近28%,躍居全球首位。
據統計,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179萬人,人數規模已經堪比比利時、古巴等國家人口。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占技能人才比例接近30%,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
中國上有大量頂尖科學家,下游海量大學生與技術工人,強大的人才儲備成為中國科技發展最堅實的后盾。不論是芯片、光刻機、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還是家電、服裝、玩具、白酒等傳統制造業,只要企業愿意砸錢,就能招到清北復交等985名校的優秀畢業生。而其他國家,就沒有這樣的條件。
以汽車為例,由軟件操作系統主導的智能化已經成為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
2016年1月,豐田從Google招來計算機大神庫夫納,后者的職責是幫助前者開發名為Arene的車用操作系統
而2021年3月,小米才宣布下場造車。
兩者的最終結果是天差地別:Arene的交付時間一推再推,華爾街日報爆料豐田內部一度認為要推遲到2027年;2023年12月,小米SU7正式發布,上市14個月,銷售達到25萬輛,成為國內20萬元以上車型的銷量冠軍。小米SU7的駕駛系統包含高速領航、城市領航、一鍵代客泊車和智能泊車輔助等功能。
Arene與小米SU7之所以唱出冰與火之歌,是中日兩國人才儲備的不同。
近三十年來,IT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軟肋。早在2000年,日本軟件進口額就達到出口額的102倍。日本經產省預計,到2030年,日本IT人才缺口最多將達到79萬人。
沒有IT人才的“蓄水池”,強如豐田也獨木難支,被迫鼓勵9000名員工“轉碼”,學習編程語言,轉崗軟件工程師。
小米汽車的情況卻不同,軟件人才有BAT、字節跳動、美團這些IT巨頭源源不斷輸送,硬件人才可以招募長安、比亞迪、長城的優秀人才。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伏羲智庫主任李曉東表示:中國軟件開發者超過940萬,是全球第一大的軟件開發者國家,約占全球軟件開發者的三分之一,高于我國互聯網用戶在全球的占比,是我國過去二十年加大在軟件開發和軟件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結果,也是我國未來數字產業發展的人才基礎。
商業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
在酒業,優秀人才同樣是引領企業品牌上位的關鍵力量。
以季克良為例,1964年9月,25歲的他從無錫輕工學院食品工程系發酵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茅臺。
彼時,中國白酒還停留在手工作坊時代,工人技術學習完全靠師傅口口相傳,大家只知道工序不明白背后原理,產品質量會因為工人經驗以及對工藝理解的不同出現巨大偏差,不利于企業大規模生產。
季克良依靠在大學系統學習到的科學方法論,深入基層探索茅臺醬香酒品質釀造的原理,用時多年總結發表出《我們是如何勾酒的》《增產醬香酒的十條經驗》等影響行業的論文,成為如今“12987”工藝的重要理論支撐。
2001年,季克良提出“離開茅臺鎮就生產不出茅臺酒”,首次向外界系統闡述了茅臺酒品質稀缺的關鍵所在。茅臺也在無數個“季克良”的推動下,成長為萬億市值的世界烈酒巨頭。
對于未來,國家提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才是戰略性支撐。“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這是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指引。
在酒業,茅臺的用人觀是:“員工是最寶貴的財富,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瀘州老窖也認為:“人才,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與發展活力,也是行業高質量、可持續、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
當下,各大酒企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以茅臺為例,根據年報顯示,其到2024年年底本科學歷12079人,研究生學歷791人,兩者占34750總員工數量的37.04%
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數據,2020 年本科學歷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員的 9.77%。茅臺以近3倍于中國勞動人口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比,可見人才隊伍龐大。
隨著中國科技的進步,人們消費觀念的變遷,中國商業社會將出現重大調整,會造成企業管理動蕩不安。但是,變化對于強者就是彎道超車的機會,對于國家就是登上更高世界舞臺的歷史機遇。
誰能正確、合理地利用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以更加新穎的方式鏈接消費者,誰就能贏得世界。
酒企引進大量青年才俊,不只是解決當下困境,還是為贏在未來提前下注,也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中國白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