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推到就是橋!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無論是中國白酒的優秀企業、協會組織還是其他從業者都在致力于跨越這一個個“門檻”,我們相信:城墻再高,推到也就成了橋!
首先,針對貿易層面的問題,中國酒業協會正在力爭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酒協和商務部的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也進行了戰略合作,共同努力,希望白酒未來的國際化能上升到國家戰略,能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支持。
其次,我們必須做好走出去的準備工作。正如宋書玉所說:我們到國外調研它的產業準入、市場監管、消費端的售賣以及稅收相關的一些產業政策,只有知己知彼,我們要拓展國際市場,要走出過門,我們必須了解當地關于酒類所有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我們才能抓好落地,這個功課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所以這塊工作要把它補上。
第三,要做好標準的統一工作。無論是協會主導還是大企業來主導,中國白酒需要建立一系列統一的標準(目前酒協正在建立),也要與國際標準相適應,這樣會大大縮短中國白酒國際化的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無論從行業層面還是企業自身要去國外繼續做推廣。一方面,中國白酒也要培訓國外的白酒代言人,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國家講述白酒故事,通過系統化教材的編纂,通過白酒品評技能國際化的培訓,通過侍酒師的建立等等,要培訓國外的人讓他們喜歡中國的文化,傳播中國白酒的故事。另一方面,要在國外建立體驗中心,讓外國消費者了解中國白酒文化,培養外國消費者適應中國白酒的口感,去除文化、口感等壁壘。
國際化,白酒在路上!
縱觀白酒的國際化,與白酒產業的發展相對應,也經歷了從務虛到務實的過程?陀^地說,多年前白酒的國際化更多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或有個別企業到國外去做一場路演,主要目的不是拓展國際市場,而是給國內消費者呈現一個“國際暢銷”的表象。
但是,這些年中國白酒國際化之路走得更加堅定、務實。從正在走向國際的中國名酒企業來看,他們的步伐愈發穩定,渠道拓展同樣取得豐碩成果。
2017年茅臺出口營收增幅更接近70%,海外市場已覆蓋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66個國家和地區的104家海外經銷商。全球50多個國家的重要免稅口岸的450余家免稅店有產品銷售;
五糧液同樣是國際上最活躍的白酒品牌之一,深入多國市場建立營銷網點,推廣中國白酒文化同時銷售五糧液產品,文章開篇建立新加坡專賣店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瀘州老窖同樣是白酒國際化的積極參與者,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目前已在“一帶一路”沿線14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經銷商;
汾酒則充分發揮了清香型的優勢,在俄羅斯進行品牌名稱、生產、營銷、渠道的全方位本地化,真正打通白酒國際化的“最后一公里”……
未來,中國白酒在國際化進程中所做的努力必定會在市場上換回更強勁的消費信心,最終讓世界真正品味到中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