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茅臺公布2018年銷售計劃為2.8萬噸以上,比2017年的2.7萬噸只有些微增加;日前一場全國性展會上,包括茅臺在內的中國白酒品牌副牌、雜牌林立令業內“嘆為觀止”,業內擔心茅臺繼續“控量保價”將助長中國白酒市場的繼續非理性上漲,而“推高主牌為賣副牌”已成為中國白酒市場的實質,2018年能回歸冷靜,還是暴漲暴跌?專家稱要看未來3個月的趨勢而定。
近日,茅臺公布2018年銷售計劃,預計為2.8萬噸以上,而2017年茅臺投放量為2.7萬噸左右,2016年比2017年略低。否極泰基金經理董寶珍認為,這種增量是客觀的:“從5年前開始,茅臺每年只能夠提供10%左右的新增產量,明年也只能有這樣的生產量。”在他看來,茅臺終端零售價大幅波動并不是因為供需關系的矛盾,而是渠道炒作:“今年3季度,茅臺增加市場供貨,導致庫存可供應量減少,部分經銷商看到這一點,都躍躍欲試。”他認為茅臺最需要解決的是調整渠道結構而不是加大供應量。
在董寶珍看來,包括茅臺在內的中國高端白酒需求有三方面——消費需求、收藏需求、囤積需求,在價格上漲的時候,第一種需求是萎縮的,而后兩種需求會膨脹,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虛假需求,而壓制價格才能真正回歸真實需求。
亮劍咨詢董事長牛恩坤分析稱:“看起來茅臺2018年的價格策略依然是在動態中尋找平衡。”他認為,如果茅臺飛天的供應量過大,失去了稀缺性,就會出現“多收了三五斗”的現象,增量不增收;而如果供應量不足的情況下,不對價格嚴格管控,就會重蹈2012年斷崖式下跌的覆轍:“可以說目前茅臺最需要的是‘量不足、價穩定’。”
副牌雜亂現象急需解決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茅臺在2018年繼續“控量保價”持相對認可的態度,他認為控量保價凸顯了白酒價值的導向:“不是市場有多大,產量就能滿足,畢竟醬香型白酒有時間成本。”在他看來,價格穩中有升對中國白酒的基本面是利好的,而茅臺作為標桿企業,其策略對市場的影響大。
不過,在近日的展會上,茅臺副牌雜亂被業內人士吐槽。有業內人士直言,高端白酒品牌推高主牌產品價格和股票市場,目標就是賣副牌產品。牛恩坤告訴記者,目前擾亂茅臺的是茅臺集團下屬公司的產品,雖然與飛天茅臺的關系不大,在市場推廣都是借茅臺或者茅臺集團來彰顯自身價值,影響了茅臺的形象。不過他認為,相比二線品牌和省級名酒,茅臺、五糧液的副牌產品真正占領市場的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匯量增長,多個產品多個區域的累加,無法形成滲透和連片效應:“目前市場反應比較強烈的應該是副牌產品混亂化,比如迎賓酒,目前市場上有不同價格不同系列的迎賓酒,讓消費者無所適從,不知道買哪一款迎賓酒。”
管理層都數不清有多少個副牌
董寶珍稱,副牌多、亂是中國白酒產業的通病:“有的白酒品牌有數千個副牌,前幾年砍掉1000多個后還留下很多,連他們的高級管理層都數不清自家有多少個副牌。有的白酒企業副牌少點,但也有幾百個產品,最少的也有幾十個。”他透露,不少企業都意識到副牌擴張太甚帶來的問題,所以開始了“瘦身”行動,但還未完全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