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行業為什么會有那么強的凝聚力,為什么業內人士的交流如此廣泛而深切?”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員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與這個行業的人年年兩次參加全國糖酒會不無關系。
劉員自1983年來到中國商業部酒處工作,第一年便趕上在“三類商品(物資)交流會”(全國糖酒會原稱)的“大會戰”。至今年2015全國秋季糖酒會在南京召開,其間共32年,他參加了每一屆的全國糖酒會,可謂親眼見證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的封閉、開放、騰飛、轉型等諸多歷史階段。
《華夏酒報》記者在采訪劉員的時候問他,回顧全國糖酒會走過的60周年歷史和他自己32年參加全國糖酒會的經歷,您有什么感想?他沉默了好久說了兩個字:“感慨!”
“1983年,那時的糖酒會叫作‘三類商品(物資)交流會’,那時能夠參加的有國有商業的二三級批發及部分商辦工業企業,一般企業屬于會外代表,是沒有資格參加交流會的。”回憶起32年前初次接觸全國糖酒會的感受,劉員記憶還非常清晰:“當時的糖酒會完全是一個訂貨會,其主要目的就是買賣商品,我和我的同事們則在這個‘訂貨會’統計各類商品購銷的數據,因為這些數據事關國計民生,來不得半點馬虎,其統計結果沒有一點水分,幾乎可完全反映出全年全國三類商品(物資)的產銷情況,工作意義非常重大。”
當時的工作強度也比較大,參加糖酒會每天的工作是生活在報表的海洋里,沒有電腦,沒有計算器,只有敲打算盤的“噠噠”聲音跟著你,為了及時準確地將這些數據統計出來,劉員和他的同事甚至還要在別人安睡的時候,繼續保持工作。
劉員強調這是非常難忘的經歷,第一次親身經歷了父輩們講的“交流會上打硬仗”的感覺。1983年,三類商品(物資)交流會成交額達到6.35億元,劉員至今對這個數字記憶深刻。
1984年的全國糖酒會上,劉員的工作依然是統計數據,但不少變化也在這年出現,可謂是全國糖酒會的“轉折之年”。
在1984年的全國糖酒會上,“三類商品交流會”更名為“全國糖酒三類商品交流會”,由一年一度的舉辦改為每年兩次,春秋季分別舉行,正式確立開放式組織辦會的原則。
劉員向《華夏酒報》記者回憶道,1984年的秋交會在河南安陽舉辦,因為確立了不按經濟成分、不份企業大小、不按地區劃分,面向社會公開辦會的原則,交流會參加人數翻了一番,成交量翻了一番,而劉員和他的同事們工作量也翻了一番,參會人數達到了1.6萬人。當時的秋交會總結詞這樣說:交流會這樣辦買方滿意、工廠滿意、基層滿意,通過交流會買賣雙方直接見面,減少了流通環節,又使得企業了解消費結構的變化,以便生產對路的產品。
這一年的兩屆糖酒會最后交易額達到12.28億元,僅成交額一項就能看出,開放式辦會給糖酒會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它適應了該類商品流通的模式,成為改革開發的一種先行模式。
1990年,全國糖酒三類商品交流會改名為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在劉員眼里,糖酒會演變成一個綜合性的平臺,功能更多,作用更大更廣泛。由單純的糖酒商品間交流轉而涵蓋面更廣,諸如副食、調料、干鮮單品等成為主角。此后,又有更多的相關行業參與到這里,比如媒體、網絡、策劃等。
糖酒會走過60周年,其發展到今天,劉員也發現,他們當年辛苦統計的數據已經越來越不能反映真實的商品交易,進而成為象征符號,見證了糖酒會的另一重大變化:交易依然存在,但交流、展示功能成為主要功能。劉員也從當年的數據統計者,成為行業協會的領軍人物之一。
劉員談到,他所參加的每一年每一場的糖酒會,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是漸進式的,有時候很難一下看清楚這種變化對糖酒會甚至是社會經濟的影響有多大,但當一段時間過后,再回頭來看,卻發現進步發展原來都包括在這些變化點滴之中。
近年來,糖酒會內容、形式變化多樣,發布會、論壇為其注入了活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廠商的參加。廠商通過摸準糖酒會的現場脈絡,可以看清行業宏觀的信息,這已成糖酒會新的功能。
在劉員看來,糖酒會是一個“紐帶”,它將行業人士聯系在一起,他們之間的交流是多層次和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交流還是廠商之間,其面對面的方式,很難為其他形式所代替。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年了,很多人來了糖酒會無數次了,但依然難舍的原因。